鲜卑史及其考古学文化相关问题研究
訾浩宁
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博物馆 省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邮编:021410
姓名:訾浩宁
出生年月:2000年4月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内蒙古满洲里市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初级十二级
研究方向: 《扎赉诺尔与鲜卑南迁:墓葬遗存的跨时空对比分析》或《科技考古视角下的拓跋鲜卑迁徙路径复原》或《从嘎仙洞到平城:拓跋鲜卑祭祀空间的变迁与政治认同》
摘要:鲜卑族作为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展现出独特的游牧文明,具有较高研究价值。从鲜卑族的过往岁月,到墓葬考古的重大发现,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到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彰显着古代人民的智慧。研究者可深入探索鲜卑族文明,确定鲜卑族在历史长河中重要地位,能够洞悉其社会架构与文化特质。
关键词:鲜卑族;政权建立;考古学文化研究
引言
鲜卑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日渐引起大众的关注与好奇。由于历史文献极为稀少,致使在实际中鲜卑族研究遭受多重困难,考古资料也呈零散分布状态。近些年来,随着考古技术持续取得突破,鲜卑族研究逐步开拓了新局面,大量考古资料相继面世,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1鲜卑族的起源、早期社会状况
首先,鲜卑族的来源。鲜卑族源于东胡族群,起初在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一带活动,战国时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后一分为二,其中一支退保鲜卑山,便以山为名。鲜卑族由于资源匮乏、气候原因踏上迁徙旅程,有一部分到达呼伦贝尔大泽,在此与匈奴、高车等部落融合,接着继续西迁,最终占据蒙古高原。鲜卑族曾受匈奴奴役,与东胡、匈奴渊源极深。匈奴分裂后,鲜卑族开始了漫长的发展史。在迁徙途中,鲜卑族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与匈奴、乌桓等民族互动频繁,相互融合。其次,早期社会状况。鲜卑族早期以游牧经济为主,靠畜牧为生,以肉和奶制品为食,畜养牛羊马,经过狩猎、捕鱼、采集补充物资。在大兴安岭森林时,主要从事捕鱼与采集,到呼伦贝尔草原后,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转变为草原游牧。鲜卑族住帐篷或毡房,随季节迁徙,生活状态极具游牧特色。他们骑射娴熟、能征善战,以骑兵为前锋。鲜卑族的语言文字,但能从历史文献和考古中探寻踪迹,但已失传。早期鲜卑族实行邑落公社制度,分别由选举产生的大人、小帅统领,颇具民主氛围,若干邑落构成一部。部落为其社会组织单位,大人和小帅负责军事、生产、生活,内部分工明确、等级分明,普通成员承担劳动与战斗任务。鲜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从对立逐渐融合。东汉时,鲜卑族在利益驱使下与匈奴结盟扰乱中原边境,中原边界百姓深受其苦,后因东汉打击匈奴及自身崛起,摆脱匈奴控制并与中原王朝建立联系,西晋时,与中原关系较为亲近,部分鲜卑部落首领获得官职,参与中原政治行为。
2鲜卑族的政权建立与兴衰历程
首先,发展历程与特点。鲜卑族政权的建立,从部落联盟迈向国家政权的过程,起初鲜卑以部落联盟形式维系着联系与合作,各部落相较为自主。由于中原局势变化,随着鲜卑族实力增长,开始构建稳定的国家政权。鲜卑族建立政权时,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体系,吸纳其他民族文化与制度,军事力量在政权建立中至关重要,以骑兵为主、善于骑射。随着与中原交流加深,北魏孝文帝时期,鲜卑族推行的一系列汉化改革,政权汉化趋势初显。其次,荣辱兴衰。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群雄割据,鲜卑族谋划扩展,逐渐在中原地区寻找生存之地,北魏、前燕等政权的建立,标志着鲜卑族政权的兴起。在十六国时期,鲜卑族趁势崛起建立多个政权。北魏统一北方地区,国力日益强盛并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前燕、后燕等政权也在北方地区快速发展壮大。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鲜卑族政权处于政治变革中。北周虽然一度统一北方地区,但鲜卑族面对着较为复杂的局面。隋唐时期,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之中,鲜卑族标志日益模糊,最终与汉族深度交融。
3鲜卑考古学文化研究
第一,鲜卑墓葬的考古发现综述。首先,考古发现与分布特点。鲜卑墓葬的考古在广袤的北方大地上大范围开展,尤其在内蒙古中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等地较为集中。这些墓葬的发现为工作者了解鲜卑族的历史发展,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揭示鲜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鲜卑墓葬的分布根据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特点。其次,墓葬形制与随葬品。多种多样的鲜卑墓葬形制,有石椁墓、土坑竖穴墓、砖室墓等。土坑竖穴墓是在地面挖矩形竖穴作墓室,较为常见的形式。石椁墓用石板或石块砌椁室,建立在土坑竖穴墓基础上,用以保护尸体与随葬品。砖室墓出现于鲜卑族政权建立后,是较为少见的墓穴形式。鲜卑墓葬随葬品多样,涵盖陶器、铁器、铜器、金银器、玉器、玛瑙等,这些随葬品反映出鲜卑族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及文化习俗,展现其手工艺水平。再者,文化内涵。鲜卑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墓葬的考古发现为研究者揭示其文化价值,具有厚重的草原风情。鲜卑族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在与中原王朝和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形成相互交织的多种文化体系。鲜卑墓葬中的随葬品不仅展示鲜卑族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为研究者了解鲜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例如,鲜卑墓葬的分期与断代是鲜卑考古学文化研究重点。考古学家运用考古类型学,对随葬品、墓葬形制分类排比,结合历史文献,思考当时的发展框架,以此揭示鲜卑文化发展脉络。
第二,鲜卑与其他文化的沟通与互动。首先,与中原文化的沟通与互动。自东汉以来,鲜卑族就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在不断吸收汉文化以及前沿科技之后,实力得到加强,为建立政权做好准备。在鲜卑族政权建立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北魏孝文帝推行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等汉化改革,鲜卑族生活习性不断革新向中原文化靠拢,促使与汉族文化交流融合,考古发现鲜卑墓葬中有汉式陶罐、壶、熏炉等大量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殉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出现体现鲜卑族在文化交流中的传递、发展与创新,反映了鲜卑族对中原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其次,与匈奴文化的沟通与互动。鲜卑族与匈奴族在地理上相邻,双方在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交流。在匈奴分裂后,鲜卑族开始了领地扩张行为,并与匈奴族发生广泛的互动和融合。在考古发现中,研究者可以看到鲜卑墓葬中出现一些具有匈奴文化特色的殉葬品,如马具、铁器等,这些随葬品的出现体现鲜卑族在吸收外来文化要素方面的多元性、包容性,反映鲜卑族与匈奴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随后,与高句丽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鲜卑族与高句丽族在东北地区有着十分密切的交流。在考古发现中,研究者可以看到鲜卑墓葬中出现一些具有高句丽文化特色的殉葬品,如步摇饰品等,这些随葬品的出现不仅体现鲜卑族在吸收外来文化符号方面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也反映鲜卑族与高句丽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最后,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互动。鲜卑族在迁徙和扩张过程中,与西域各国也发生广泛的交往。北魏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鲜卑族迎来全新的发展良机。在考古发现中,研究者可以看到鲜卑墓葬中出现一些具有西域文化特色的殉葬品,如玻璃球、波斯钱币等,这些殉葬品的出现体现鲜卑族在吸收异域文化元素方面的开放性和国际化视角,反映鲜卑族与西域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4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鲜卑史及其考古学文化探究已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研究者需深入研讨古代民族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文化的交流融合现象,全面洞察古老游牧民族的过往经历与独特文化,扩展了眼界,为考古学发展提供全新思路。现代社会中,考古技术日新月异,考古资料源源不断地被充实起来,鲜卑史及其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必会收获到期望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惠琴.北魏拓跋鲜卑的“华化”之路[D].河南大学,2024.
[2]孙丽萍,丁汀.科技考古“一键还原”北周武帝宇文邕[N].新华每日电讯,2024-03-29(011).
[3]张潇.科技考古复原宇文邕容貌解开千年谜团[N].西安日报,2024-03-29(005).
[4]倪润安.鲜卑金器的形制、制作与演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4(01):4-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