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历史贡献
李姣姣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延安文艺纪念馆、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管理中心)
摘要:1942年5月2日至23日,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召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问题和如何为的方法问题。《讲话》对中国文艺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文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文献。
关键词: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文艺工作者
八十多年来,延安文艺座谈会所确定的文艺思想引领着中国革命文艺前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回顾总结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吸引了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他们纷纷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洪流。据统计,1938年5月至8月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达2288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介绍去延安的人数达280人。这些慕名前来的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来自不同的地方,出身、经历等各不相同,身上“或多或少地拖着一条小资产阶级的尾巴”。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统一他们的思想意识,1942年5月,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经过及《讲话》的发表
(一)会前准备
1942年春,整风运动已在党内高级干部中广泛开展起来。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问题,在文艺界也不同程度存在着。根据党内分工,由毛泽东亲自负责文艺界的整风工作。
会前,中共中央多次开会讨论文艺工作。毛泽东为开好这次座谈会做了充分准备。从1942年4月初起,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他先后邀请萧军、丁玲、艾青等20多位文艺界人士进行交谈,深入细致了解情况。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召开文艺座谈会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会议的邀请函是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凯丰的名义发出的。在当时的延安,纸张奇缺,这张会议邀请函,用的却是更为奇缺的粉色油光纸。可见党中央对文艺工作者的重视与尊重。
(二)会议召开
延安文艺座谈会共举行了三次会议,1942年5月2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办公厅会议室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由凯丰主持,毛泽东作《引言》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说:“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不可少的一支军队。”这两支军队一支是朱(德)总司令的,另一支是鲁(迅)总司令的。要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两支队伍必须团结合作,协同作战。接着,他说:“今天邀集大家来开座谈会,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中间的正确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于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协助,藉以打倒我们的民族敌人,完成民族解放任务。”在讲话中,围绕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工作对象、工作和学习五个问题作了精要阐述,要求大家进行讨论。萧军在毛泽东和丁玲的鼓动下,在会上开了“第一炮”。随后,大家展开讨论,争论异常激烈。散会后,大家按住地就近编组,对毛泽东的报告进行了几次讨论。
5月16日,举行第二次会议,地点仍在中办小会议室举行,会议主要听取与会者对文艺问题的意见。参会人员基本仍是第一次会议的与会文艺界人士。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到会聆听发言。丁玲、艾思奇、周文、柯仲平、欧阳山尊、张庚、吕骥、李又然、艾青、向隅、杜矢甲、吴奚如、郑景康等对文艺问题发表意见,会上争论一如既往。
5月23日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大会仍在激烈的争论中进行。延安一些干部听说毛泽东要给文艺座谈会作结论,也赶来听,所以到会人数比前两次多了些,约130人。室内有坐着的,有站着的,也有在主席桌边席地而坐的,后来的人只好站在门外听。按照会议安排,先由江丰、力群、张贞黻、吴印咸、周立波、王曼硕、严文井、吴伯箫、天蓝、王震之、刘雪苇、何其芳、萧三、胡乔木、艾青、朱德、萧军、陈云、徐特立等作讨论发言,朱德在下午做最后发言,之后照合影,最后由毛泽东作结论。
(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多次修改、几易其稿,历经一年,1943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七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的《解放日报》以近三个版面的篇幅,全文发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在《解放日报》正式发表后,由解放社出版了单行本。从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从解放区到国统区,各地很快有了各种各样的《讲话》翻印本。从1943年10月至1953年3月,国内出版的《讲话》约有85种,全都是按照延安解放社“四三年版本”排印的。1953年4月,《讲话》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时,毛泽东作了266处修改,其中,删掉92处,增补91处,修饰83处。新中国成立前,朝鲜于1945年12月翻译出版了朝鲜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译本,这是最早的外国文译本。1946年日本进步文艺工作者以《现阶段中国文艺的方向》为书名,翻译出版了《讲话》的日文译本。
三、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的《讲话》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集中解决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及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走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根本道路的问题,推动了延安文艺界和全党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它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解放区文艺发展的新纪元。
(一)推动了延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真正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宣传鼓动作用,延安文艺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新面貌。
这一时期,贴近群众生活,热情讴歌革命事业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如长篇小说欧阳山的《高干大》,柳青的《种谷记》,赵树理的《李家庄变迁》,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短篇小说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的《荷花淀》等;诗歌《王贵与李香香》等;新民歌《东方红》《翻身道情》;新编歌剧、戏剧《白毛女》《逼上梁山》《血泪仇》等。
美术家们则从“改造自己,改造艺术”的高度出发,以独有的美学视角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军民关系、民主政治生活、土地改革斗争、解放区生产建设、英雄事迹等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如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古元的《减租会》、江丰的《清算》、胡一川的《牛犋变工队》、王式廓的《改造二流子》、罗工柳的《李有才板话》等,这些作品人物形象质朴、生活气息浓烈、艺术形式风格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这些具有典型时代标志的文艺作品,是延安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生活,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与“大众化”路子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即使到今天也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红色经典”,成为一个时代文艺成就的标志与象征。
(二)促进了文艺工作者思想意识的转变
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改造文艺工作者们的思想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促使广大文艺工作者认识到革命文艺是为什么人和怎么为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起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
参加文艺座谈会的作家舒群曾回忆说:“在文艺座谈会以后,我们才认识到另一个道理,到底什么叫作‘面向工农兵’”“当我们从‘亭子间’来到工农兵群众中间,面临新的人物、新的事件的时候,真好像从另一个星球掉在地球上来似的”。美术家王朝闻参加完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感慨地说:“我在上海画画的时候,只晓得为革命,不晓得为工农兵。从这一点上,我的脑子被打开了。”广大文艺家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促使他们俯下身子,重新思考自己与工农兵的关系,开始转换自己。他们带着自己的笔走向乡村,走近工农兵,走向火热的现实生活;他们在革命斗争的一线,学习群众语言,收集民间故事,探索新的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创作形。鲁迅艺术学院150人组成的“鲁艺秧歌队”演出的《拥军秧歌》《兄妹开荒》等曾轰动一时,这些节目运用民间流行的“踢场子”“推小车”“跑旱船”“挑花篮”等形式,突出拥军优属、大生产运动的主题,让人耳目一新。新秧歌的创作与演出,实现了毛泽东提倡的文艺面向工农兵的要求,“大众化”的门道找到了,“民族形式”也有了,“打成一片”“喜闻乐见”的效果也达到了。参加秧歌演出的作家刘白羽说:“感觉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现在真正是人民的一员了。过去觉得自己是作家,不得了。现在大家都穿上农民的服装,和人民一样了。我为什么流眼泪?因为我是真正的人民了。”
(三)推动了延安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
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召开的,它是延安整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如唯心论、教条主义、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现象甚嚣尘上。
《讲话》发表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延安整风运动的进程,1943年10月20日,中央总学委发出《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通知》,《通知》指出《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是毛泽东同志用通俗语言所写成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教科书。因此,“各地党收到这一文章后,必须当作整风必读的文件,找出适当的时间,在干部和党员中进行深刻地学习和研究,规定为今后干部学校与在职干部必修的一课,并尽量印成小册子发送到广大的学生群众和文化界知识界的党外人士中去”。《讲话》“规定了党对于现阶段中国文艺运动的基本方针”,其全部精神,“同样适用于一切文化部门,也同样适用于党的一切工作部门”。随后,各解放区、国统区等地掀起了学习《讲话》的热潮。《讲话》被列入《整风运动二十二个重要文献》,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整风学习的必读书目之一。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广大知识分子、党员干部进一步划清了无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界限,及时纠正了整风初期出现的一些偏向,使延安整风运动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正确道路健康发展。
(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文艺思想的成功探索。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1.提出了文艺工作“为什么人”和“怎么为”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文艺工作者应当以人民为中心,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而要真正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转变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为无产阶级的文艺。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延安文艺界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他们纷纷深入实际、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火热的革命实践中,创造出许多反映新事物、新生活、新世界的,永载史册的优秀作品。
2.提出了文艺界的统一战线问题
毛泽东认为,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整个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文艺应该服从于政治。而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因此党的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该在这一问题上与党外一切文学家艺术家团结起来。其次,应该在民主上团结起来;再次,应该在艺术方法和作风上保持团结。他认为,任何右倾投降主义、尾巴主义和“左”倾排外主义、宗派主义都是错误的。
3.提出了文艺批评的标准
毛泽东提出,文艺界的斗争方法之一就是文艺批评。而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政治标准即: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反对倒退、促进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反之便都是坏的。艺术标准即:一切艺术性较高的,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或较坏的。两者之间要求: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形成的丰富文艺理论和思想,不仅为当时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近平新时期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广大文艺工作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2]郭必选.《延安精神论纲》[M].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3]艾克恩.《延安文艺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朱鸿召.《延河边的文人们》[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5]《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委会.《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李姣姣,女,陕西延安人,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文博馆员。
单位: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延安文艺纪念馆、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