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河传·江上作》:刘基的事与愿违愁绪

作者

雷克丑

文成县图书馆 省市:浙江省温州市 邮编:325300

【原词】

河传·江上作

明·刘基

江上,风过,水生纹。烟里斜阳半曛,雨声不堪客耳闻。纷纷,梦魂迷断云。

梦断天涯归路杳,天欲晓,残月窥窗小。木兰舟,芦苇秋。汀洲,藕花相伴愁。

【评析】

词作《河传·江上作》是刘基词集《写情集》中的第一首词作,全词情景交融,以“秋江景致”为背景,沿着“秋云善变”线索,巧妙融入词人客居他乡的乡愁和在工作上的孤立无援,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深邃情感和哲思情怀。

初读词作,迎面扑来一股秋愁的凄清,令人心弦触动,辛酸思绪万千,仿佛再现了词人预期和现实之间存在某种事与愿违,而且甚是堪忧。

词作开篇“江上,风过,水生纹”句,言辞简练,画面极强,勾勒出一幅清秋江景。秋风微微掠过江面,泛起道道粼粼波纹,宛如时光记录本为词人增添客居他乡的秋江记忆,似乎预示着某种莫名凄清。

第二句“烟里斜阳半曛,雨声不堪客耳闻”,初显江南气候的显著特征——“秋云善变,说变就变”,傍晚时光悄悄地划过,天气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夜雨,使得词人更加堪忧。上半句“烟里斜阳半曛”,是写傍晚的渔火袅袅四起,飘至西山半空,伴随着“斜阳”的西下,半掩半射的余光照射江面,呈现出半影半映的倒映景观,一幅富有诗意的暮江秋景图。秋景虽好,但相对于半掩半射的夕阳余光和半影半映的秋江佳景而言,好似隐藏了词人难以吐露的矛盾情愫,既渴望被人理解和赏识,却又害怕被人识破和看穿。

下半句“雨声不堪客耳闻”,晚上时分,秋云硬是给你安排一场“由晴转雨”的气候魔术,让人深刻体验了江南秋天的气候特质,诚如俗语所云:“秋云善变,说变就变。”秋雨,其形细密连绵,其声淅淅沥沥,与古代文人纷扰思绪无异,因此他们往往把秋雨视作寄托惆怅的情绪载体。面对突如其来的秋天“雨声”,词人作为元末明初社会鼎革的举足轻重文人,内心又有难以言语的心声,自然是无不例外的,瞬间就倍感难受,直至“不堪入耳闻”。足见,词人确实心事重重,真有事与愿违的堪忧。

第三句“纷纷,梦魂迷断云”,伴随着秋雨来临,“梦魂”片刻间被唤醒,词境也发生微妙变化,由静变动、由淡变浓、由雅变郁,撬动了词人烦乱思绪:江上秋雨“纷纷”诚如思绪“纷纷”,惊醒“梦魂”恰似孤独“断云”,在云海里漫无边际地漂泊,词人顿感神情恍惚,方向迷失,什么都不知所措,给人以更浓更郁的无奈和忧愁,让人不得不产生揣摩词人人生寄预和现实之间存在事与愿违的深刻体悟。

下阕首句“梦断天涯归路杳,天欲晓,残月窥窗小”,承“梦魂迷断云”之意,词人整夜无眠,思绪翻涌,孤独感倍增。其中,“梦断天涯归路杳”是写词人身处“天涯”,而“归路”遥遥无期,可见其前途未卜,内心充满着无限的焦虑和不安。下半句“天欲晓,残月窥窗小”,其中“天欲晓”写的是词人整夜无眠,时至天晓时分也依旧无法入眠。而“残月”,本来是指清晨弯月,但它给人的物象却是原来夜雨天气,现在却已放晴,再一次展现了江南气候的“秋云善变”特质。“天欲晓”的“残月”气象,是夜里雨后转晴的清晨秋爽气候,意味着全新起点,是好兆头的开端,然而“窥窗小”一词可以窥见词人与众不同,另有别样,因为心有事与愿违,感觉“残月”没有温度,只有清冷,甚至还窥视着他一举一动的孤独。显然,词人有被孤立的无奈感慨,而且是那种无处遁迹的孤立感慨。

末句“木兰舟,芦苇秋,汀洲,藕花相伴愁”,天色敞亮,江面及两岸景物清晰可赏,词人笔触回归了自然,但进一步借物抒发了内心愁绪:首先,“木兰舟”是水上的交通工具,也是漂泊生涯的载体;其次,“芦苇秋”是秋天的芦苇花絮,也是凄凉冷清的寄托;再次,“汀洲”是水中的陆地小洲,也是离别愁苦的境遇;最后,“藕花”是秋天的凋零残荷,也是萧瑟凄苦的代表。与木兰舟、芦苇、汀洲、藕花等“相伴愁”,无疑是词人面对秋瑟景物,发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知心倾诉,可谓是心投意合,真神交也。就此,词人将自己孤立无助的人生境遇与木兰舟、芦苇、汀洲、藕花等秋江两岸的萧瑟景物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正是这种境地,孕育了词人人生寄预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某种事与愿违堪忧,同时也导引了人们对人生无常、世事无奈等人生感悟和深刻反思。

重读一遍《河传·江上作》,发现本词是词人以“秋江景致”为背景,抒发事与愿违愁绪与人生哲思的精品佳作之一。全词既对旅居秋江景致作细致描写,也对内心深处情感进行深度刻画,还对人生哲理感悟发表独到见解。

此外,本词具有极强带入感,以独特的词作艺术魅力,感触读者心灵,引领读者们跨越时空界限,跟随词人一起客居秋江,感受那份“雨声不堪客耳闻”的事与愿违的堪忧,揣摩词人“纷纷,梦魂迷断云”的人生寄预和现实之间事与愿违的深刻体悟,体验词人“梦断天涯归路杳”的无处遁迹的被孤立感慨,反思词人“木兰舟,芦苇秋,汀洲,藕花相伴愁”的人生无常、世事无奈的人生感悟。

也许,人生道路总是充满着预期和现实的差距,但只要保持一颗坚韧心,即使人生身处风雨颠簸,也能从中寻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执着的超脱。

注:本文系温州市2024年度文化广电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研究课题(业务项目)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T120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