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策略探究

作者

张海霞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友善,是中华民族友善这一传统美德在当代的传承发展,体现了社 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应有特征,是增进人际和谐、推助社会和谐、凝聚中国力量的内在要求。友善从广义上指与人为友,待人为善,即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宽 容的伦理道德。狭义上特指个人的德性或品行,人与人在善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好情感。

第一,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强调友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体现出的优良品德。第二,从友善面对的不同对象的角度,指出友善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友善,还可以推及社会、国 家、自然的友善等不同的维度。第三,从友善的公民道德本质角度,阐明了对友善的内涵把握不能脱离道德。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第四,从友善体现出的人文关怀的精神价值高度,对友善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价值与精神的概括。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核心价值观, 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二、课程标准中的“友善”

(一)课程目标体现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交往情感,使学生能够珍视友情,懂得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体验友善带来的美好情感。着重锻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友善方式进行沟通和互动的能力。学生需要知道友善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景中的具体表现和重要性,理解友善行为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二)课程内容要求

在人际交往领域,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课程标准要求在与同学、朋友相处过程中,以友善为原则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交往领域, 对于陌生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树立友善的社会公德意识。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倡导学生积极践行友善价值观。

(三)学业质量标准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友善的概念、表现形式和价值。在考试或课堂问答中,可以正确回答友善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要求,如在学校环境中,友善包括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等方面内容。根据学业质量标准,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和模拟情境中能够积极践行友善行为。例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能够真实地模拟友善待人的场景,如友善地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主动关心他人,体现友善的品质,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友善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友善”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策略探究

(一)深入挖掘教材:系统梳理教材。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要素与教材章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领悟价值观内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友善主要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人与他人之友善。尊重是友善的第一要义;宽容、礼让是友善的基本要求;关

爱和互助是友善的理想性诉求。友善的基本义务分为五个方面,即善以待人、和气待人、诚实待人、宽厚待人、平等相待。善以待人就是与人为善,它是友善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义务,处于友善内涵的最高层次。和气待人也是友善的基本义务,友善的公民总是心平气和的。更为具体的说分为几个方面:初中生与朋辈友善;与老师友善;与家庭成员友善。

第二,人与社会之友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国家繁荣富强,初中生必须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理想内化与心。教会他们与社会友善,将改善社会风气作为自己的责任。

第三,人与自然之友善。实践哲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的善是最完整的善,它可以措置各种善的位置。一方面人们在创造文明,一方面人们也在毁灭文明。历史和现实教育我们,既要理性的认识自然,也要友善的实践改造自然,珍惜资源、关爱自然。

第四,人与自身之友善。只有首先与自己友善的 人,才能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友善。友善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情绪、脑力、体力等等,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强健体魄的前提,更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

1.引入时事案例,如国家表彰道德模范,其中蕴含爱国、敬业、友善等精神,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增强对价值观的现实感知。选取我国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如介绍某个贫困地区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等措施实现整体脱贫致富的故事,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体现爱国、敬业、友善等价值观。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如模拟社区治理中的友善案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价值观的实践应用,加深理解。教师讲述了一个在校园论坛发生的故事。有一位同学在论坛上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但是有一些同学在评论区发表了很不友善的评价,如“画得太难看了”“这也能发出来”。而另一些同学则站出来说:“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这幅画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比如色彩的运用很有创意。”并且安慰作者不要在意那些不好的评价。让学生分析不友善评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以及友善评论的积极意义。教师借此开展一个小活动,让学生模拟在网络平台上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友善评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友善意识。

3.增强理论性和思辨性话题。例如组织学生分组探究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文明”“和谐”关系,促使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共同升华对价值观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改变单纯的说教、简单的告知,而要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各种体验式情景,可以参考现实生活案例导入———直面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体验道德法律成长———关行为方法指导的模式。

4.强化实践活动。可以举办校园活动,举办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手抄报展览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践行价值观的热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九年级上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也是重要内容。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采访、调查,走入家乡的自然山林、公园、河流,对比家乡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真实生活的变化,展示家乡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成果,展示人民美好生活的美丽画卷,同时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在知行合一中促进学生达成对新发展理念的真学、真懂、真信,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孙伟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5页,2023年7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5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