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九年级语文写作复习“适性教育•层级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高均

萧山区育英实验学校

【内容摘要】

多样态写作教学,紧紧围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原则,循律开展。九年级语文之写作复习“层级教学”则紧紧围绕学生多种生态,开展全面且个性的写作素养扶持,完成“适性教育”考前技术指导和人文关怀双向指标。“适性教育·层级教学”依据九年级学生语文写作方面不同认知水平、相异技能素养、有别才情能力,实施有效指导、有效训练、有训评改,从而使各种学生适应中考前写作常态,适应中考时应考生态。适合的、层级的写作复习教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关键词】

写作复习  适性教育  层级教学

长期以来,困扰九年级语文教师的写作复习教学问题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无法实现‘一刀切’”“无法一把尺子量到底”“无法解决学生个性化写作问题”。大量“眉毛胡子一把抓 ”式的写作复习教学充斥其中,费时不讨好,乏力不叫座。

一、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当前,九年级写作复习“层级教学”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必要意义与重要价值: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角

写作复习教学仍有“教师主导”的关键弊病流布于世,教师未能洞察学生需求,无感于教师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以前我就是这样做复习教学的”“传统的‘练—评—改’一刀切样式”“满堂灌”都完全或部分遮盖了学生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因此,多样态写作“层级教学”完整意义上实现“学生配角”转变为“学生主角”,既有十分之必要,又有显性的支撑。理念上,学为中心,以生为本,成为写作复习教学的核心;实践上,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需求满足,可谓两全其美。

(二)面向全体与关注个性

在语文学科中,写作与语言基础、阅读等很不同,它不是“统一制式”可以完成的工程,它是极具个体意义、极富个性特质的真我表达。写作借助于文字输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定是有千千万万个哈姆莱特的。学生个性化的长处、短板,几乎都不一样,九年级语文教师如果没有逾越从全体走向个体的屏障,又要让学生尝到写作复习教学的甜头,其难可知。只有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问题的解决、个性化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真实升格。

(三)层级思维与梯度实践

面对写作实践时,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呈现不同的问题样态,有的是审题就出了问题的,有的是立意出了偏差的,有的不会谋篇布局,有的不擅遣词造句,有的“写不出一句有文艺感的话”,有的“太能写文艺感强的话,却空无一物”……层级思维建立在学生个性真实情境基础之上,学生个性有什么可以发展的,就发展什么,而且一步一步来,这就是强调了既要有层级思维,又要有梯度实践。教师要帮助每个学生,像登梯子一样往上攀登,乃至抵顶。

总而言之,以学生为主角,关注个性发展,以层级思维践行梯度实践,九年级语文之写作复习“适性教育·层级教学”就会有极强的生命力。

二、概念的厘清与说明

(一)适性教育

适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和理念,是“个性化教育”,是“人本教育”,适用于差异性、对应性原则,其思想核心主要体现为: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性来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最优质的教育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贯穿教育或学习动机(需求)的产生、内容的选择、行为的实施(目标、进度、方法、手段和工具等)阶段。“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既是它的内核,也是它的外延。

(二)层级教学

层级教学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分级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既分层次、又分等级,是一种每个学生都享受得到学习福利的由低阶向高阶发展的教学方式。它包含了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不同场域与形式,其目标是促进学生某项学习能力获得明显提升。

三、研究的内容与案例

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写作基础,是针对性实施“适性教育”和“层级教学”的关键,让适恰成为有效载体的重要保障。因此,多样态写作“层级教学”呈现了丰富的内涵、生动的外延,不少九年级语文教师恐怕从未涉足,因此,如下研究内容与有关案例,尤显重要。

(一)“一部分学生”参与“某部分写作复习教学”

在教会学生准确“审题”教学中,一定有一部分学生是不教也会、教了等于白教的,所以,只要不擅长审题、时常审错题的学生参与学习即可。事实上,所有“适性教育”都适合这个游戏规则,即所有的学习都是部分学生亟须,而非全员一哄而上。传统意义上讲的,已经吃得够好了的、甚至吃饱了的学生,未必甚至绝无必要再吃一遍“故纸堆”里的老菜。

当然,不同的学生会遭遇不同的发展瓶颈,面临多样的现实问题,所以一方面是“一部分学生”参与,一方面是“某部分写作复习教学”——“某个专题”或“某个专项”。这两者天然相契、高度相关。

现有如下案例: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杨绛

读了杨绛的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呢?下面,请自选角度,自主拟题,选择A、B、C中的其中一项,写作一篇600-800字的作文。

A)写一篇演讲稿。

B)给你的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笔友写一封信。

C)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这个作文题,是一块审题的“试金石”——试一下哪些学生很会审题、立意,哪些学生仅仅一般,哪些学生到了九年级连审题都还没有学会,更没有掌握。

从分类上讲,上面这个作文题,是“材料作文”题。引用了杨绛的一句话,作为材料。不同的学生,对题中关键词的定位是不一致的,涵盖了“成长”“坚持”“肯下功夫”“努力”“积累”“读书”“关键在于自己”“方法(不仅读,还做笔记)”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开放式学习背景下,这些审题后确定的角度,事实上都是可以的,或者说,只要围绕这些关键词去作文,就大概率不会离题、偏题了。审题与立意往往高密度相关,大多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离”和“偏”的问题,所以,大多学生没有必要再参与这堂课的学习、这篇作文的习作。对于部分需要参与这部分教学的学生而言,九年级语文教师则还应注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对其不同表现予以不同指导。

有的学生“看羊说牛”,上述关键词一个都没有涉及,而且“自造”的方向又无法粘连上述材料,可以说离题万里。针对这样的学生,九年级语文教师要以“观测法”“圈画法”“比照法”“勾连法”等系统教学,甚至强势引导学生做到扣题。

如上所述,即是“一部分学生”和“某个专题(项)”之谓。做到这一点,“适性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

(二)“点对点样式”践行“个性化写作问题解决”

个性化写作问题是极难解决的问题,但“点对点样式”促成“适性教育”完美呈现是大有可为的。在解决学生“大段化”写作症候时,“大小段错落”写作原理的指导与运用,“单句成段”写作原理的指导与运用,“异旨分段”写作原理的指导与运用,“承接分段”写作原理的指导与运用,“平段或偶段排布”写作原理的指导与运用,都起到了拨云见日的神奇效果。

如某学生原文如下:

秋风裹挟着孤独

秋风簌簌,杉叶正落。

古人吧,特爱用秋寄托万般思念。今人嘛,也特爱在秋天,写写关于秋的故事。——很多年以前,家门口种了三棵大杉树。这三棵大杉树,两棵非常大,另一棵比那两棵还要大,遮密了整个庭院。因为有它们,所以,每当我房前窗口飘下第一批落叶,我便知道,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也是在很多年以前,家门口的大杉树下总会走过一对步履蹒跚的夫妇。只是,不知何时起,这对每天清晨都会一起散步的夫妇,只剩下老妪一人孤独徘徊了。村里上了年纪的妇女们总在村口,聚在那棵参天的杉树下聊天,她们仍然偶尔谈起那对夫妇。每当那时,人们总会远远地张望老妪的老宅,只见老妪每次都是独自坐在家门口,一言不发;她仿佛已经听不见任何声音了,她只是在深深浅浅的秋里,呆呆地看着眼前的树叶飘落。其中一个老妇不禁说道:“人呢,和树一样。树呢,和人一样。它们吧,如同人的一生,春天,新生的婴儿在医院发出洪亮的哭喊声;夏天,年轻人为事业奔波,‘四海为家’;秋天,人已垂暮,慢慢失了生机;冬天,或许就要‘叶落归根’,回归尘土了。”

秋风簌簌,杉叶正落。秋风吹着杉叶飘向远方,如同人们满载的思念一般——一个小小的村庄里,一位年老的妇女低头坐在家门口,她不知下一步要干什么,只是坐在那里失神地看着远方……这世间,每个人的伤疤,要是能像这杉叶一样,落下后,风一吹,无了踪影,那,该多好……

显然,作者这样写也未尝不可。但是,就九年级学生写作的技能和功利元素而言,这样的分段排布并非绝佳。经指导,作者作出了段落“排布”修改,这个学生的特定的个体写作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其修改后的文章,几乎没有文辞上的改动,仅仅是“大段变小段,单句又成段,大小段错落”,便“省力又养眼”了。修改后的文章如下:

秋风裹挟着孤独

秋风簌簌,杉叶正落。

古人吧,特爱用秋寄托万般思念。今人嘛,也特爱在秋天,写写关于秋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家门口种了三棵大杉树。这三棵大杉树,两棵非常大,另一棵比那两棵还要大,遮密了整个庭院。因为有它们,所以,每当我房前窗口飘下第一批落叶,我便知道,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

——也是在很多年以前,家门口的大杉树下总会走过一对步履蹒跚的夫妇。只是,不知何时起,这对每天清晨都会一起散步的夫妇,只剩下老妪一人孤独徘徊了。村里上了年纪的妇女们总在村口,聚在那棵参天的杉树下聊天,她们仍然偶尔谈起那对夫妇。每当那时,人们总会远远地张望老妪的老宅,只见老妪每次都是独自坐在家门口,一言不发;她仿佛已经听不见任何声音了,她只是在深深浅浅的秋里,呆呆地看着眼前的树叶飘落。其中一个老妇不禁说道:“人呢,和树一样。树呢,和人一样。它们吧,如同人的一生,春天,新生的婴儿在医院发出洪亮的哭喊声;夏天,年轻人为事业奔波,‘四海为家’;秋天,人已垂暮,慢慢失了生机;冬天,或许就要‘叶落归根’,回归尘土了。”

秋风簌簌,杉叶正落。

秋风吹着杉叶飘向远方,如同人们满载的思念一般——一个小小的村庄里,一位年老的妇女低头坐在家门口,她不知下一步要干什么,只是坐在那里失神地看着远方……

这世间,每个人的伤疤,要是能像这杉叶一样,落下后,风一吹,无了踪影,那,该多好……

很显然,作文是学生独立行为,九年级语文教师要着眼的也是学生作文之万千状态下的个性发展。“点对点样式”促成“适性教育”,需要九年级语文教师沉浸式教学,充分“透过文章,看到症结”,与学生共同析理文本,从而全面完整地梳理出“长板有哪些,怎么再加长”和“短板有哪些,怎么不再短”两个主要维度的问题群或个体问题,结合写作实践,予以细致入微的“一对一”“面对面”指导。不仅解剖麻雀,而且解决困难。

这样的问题是非常多而杂的,非专业而执著者不可为。学生、教师都要朝向“适性教育”的有效发展与明显进步做出各种努力。

(三)“一步一步来”促成“写作复习的适性教学”

“层级教学”更具有“适性教育”的重要养分。层级教学,就一定追求“一步一步来”,而非一蹴而就,非一遍练习就收得圆满功劳。通常,九年级学生要在如下方面,渐次掌握写作要领: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有创意地表达(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材“写作”编定的项目)。在这些重要项目之外,还要就基础表达、词汇词性、必要修辞、移用文明、文体文样、开篇束尾、过渡衔承等方面,有层级递进的意识与实践。所以,总的来说,写作复习教学要扎实而取得高效,实非易举。

有的学生天然不太会用成语;反过来,有的学生又天然太会用成语,便造成成语叠成山、生活化情境式真实感的表达就非常欠缺的状况。九年级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适恰使用成语,旁弃一些成语,变成用柔式的通俗语句替代成语,收到表情达意效果基本一致,但读起来更符合写作情境与作者心绪的良好效果。

有的学生不会开篇束尾相互照应——总是忘记“首尾呼应”或者策略乏术。九年级语文教师要针对这样的学生,逐个教会完全呼应、错位呼应、同理呼应、变式呼应等办法,使学生在能束尾的情况下,走向能优质束尾,使读者读其文章便现其“龙头龙尾”——贯通感极强的文章。

到了九年级,学生大多都会写作文,有基础性把握,但要升格作文,化一而万,通式通用,提点捻拨,自然仍旧十分紧要。所谓“一步一步来”需要大量当堂训练和课后批改辅导修正。至于写整篇文章,还是写片段等,均要据实而设。有的时候,为了让一部分学生或某个学生从低一层级走向高一层级,甚至可以练句、练段;最后,连句成段,缀段成章,那会顺利得多。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世界上鲜有“一文达千标”的训练素材,文体之不一,方向之多元,外延之宽大,都不足以以一文抵万文,以一句顶万句。九年级写作复习教学适性不适性,一定程度上看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究竟有没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和“一步一步往上登攀”。

每个学生都有当前的“写作源”,它们像火柴头一样裸露在那里。九年级语文教师愿不愿意看准那个火柴头,然后点燃它,这变得十分重要。写作复习教学与一般写作教学不一样,它没有普适性的管用的终极套路与方法,因此,“适性教育”和“层级教学”势必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教师最可宝贵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20多年来,笔者对研究学生“写作基础源”生发有天然兴趣,并予以持之以恒的适性发展个体和群体研究,特别重视九年级学生的写作素养研究,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中考考分连年攀高

绝不随性,而要适性。因此,九年级语文写作复习教学走上了一条细致入微、个体针对的探析、解剖、生长之路,笔者所带的15届毕业班学生,中考语文成绩连年攀高,部分可查作文单项得分年份,作文得分明显趋高。

(二)文学素养积高成塔

九年级语文写作复习“层级教学”带动班刊生动发行,班里“最后一名”学生也发表了文章。最多的时候,一个班有70%以上的学生在县区级及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收获稿酬、证书的同时,更显文学素养的再提高。

(三)教学样态广域辐射

当前,笔者此项研究在本校和笔者所带的工作室涉及的兄弟学校中广域辐射、广泛实践,笔者的语文同事和工作室成员等,均落地实践,推进九年级写作复习“适性教育·层级教学”,并尝到了甜头。将来,“适性教育·层级教学”更广域辐射,仍有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适性教育.百度百科.2023.

[3] 罗畅.草木入眼有珀芥  情景在物更在心——写景作文进阶刍议 [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1):65-66.

[4]方兵.“真实写作”应求“真”向“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4).70-72.

[5]王希愚.一体化作文教学的交互性和开放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1[12].

[6]俞晓东.走向多元——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杭州样本.[M].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6.

[7]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