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有效提问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作者

邱玮倩

江苏省苏州学府实验小学校 单国红 215009

摘要:有效的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对完善学生数学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提问 教学有效性

问题意识是数学素养中的一个关键,课堂提问教学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互动方式,从目前的教学工作来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多局限在教师的主动性上,而学生的主动性体现较少。如何有效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思考,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有效提问”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一、有效提问不足的原因浅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见的师生对话方式。教师结合实际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随着问题不断进行探索,直到最终解决问题。审视目前我国课堂教学的现状,很多教师在有效提问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1、 提问缺乏针对性。有的教师一堂课下来提问微乎其微,只有十多个,而有的教师一堂课提了将近四五十个问题。因什么而问?通过提问要达到什么目标?有些教师对此是模糊的。

2、 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更深入的研究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有些问题提的过于浅显,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有些问题提的过于深奥,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在问什么,更别说回答了。

3、提问缺乏艺术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问:“对不对?”、“会不会?”、“是不是?”等思维含量低的问题,而对“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这种能体现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却问的很少,这对激发学生思考及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4、 提问缺乏互动性。在课堂上,很少有教师会专门留一定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提问,也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提问。目前,“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十分普遍,在听课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课堂都是教师单向对学生提问,二十节课中只有两节课教师给学生留出了提问时间。

二、有效提问的几个特征

学生年龄尚小,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事物有着许多好奇心,如何使学生满怀热情,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构建新知?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怎样的问题算有效,它应该是:

1、导向性。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高质量的问题,问题的呈现要严谨、合理,要让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比如在计算20÷4,教师提问“20是什么数?”,学生可能会说“20是偶数”,“20是两位数”等,原因在于教师的提问不够明确,如果这样问“20是除数还是被除数?”,相信学生们的回答是一致的。

2、启发性。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课时,设计了破译谍报密码的游戏,先出示“21314”,“你知道具体位置在哪儿吗?”,此时有多个答案,接着出示“(2,13)(1,4)”,现在全班学生的意见就统一了。在意见从不确定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逗号和括号的重要性,对符号的价值体会更深刻。

3、层次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感,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更好的融入课堂。如特级教师张齐华在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时,每一环节的问题自成体系。船只遇险,“如果你是救援人员,你最需要了解什么?”“你能描述出救援船只的具体位置吗?”将一个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学生展开研究。交流时学生的描述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角度,“同样一艘船,怎么会出现不同的角度呢?”此刻统一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顺势引出指南针,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三、有效提问的应用策略

1、明确提问目的

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新课程大力倡导教学互动、师生对话,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随之又面临着“满堂问”的尴尬。学校教研组听课中统计了20节课的提问情况,在这之中,教师提问共411次,平均每节课提问约20次,每2分钟提问一次。但与教师频频提问相反,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的只有17次,平均一节课不足一次,并且,教师所提问题基本上是记忆性、重复性的,很少提理解性问题。

2、选择适当问题

有效提问的关键是问题要问在“点子”上,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能够借助问题的引导与问题的思考探究使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2]。有研究表明,70%—80%的问题只需要简单地回忆知识点,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回忆型问题;而只有20%—30%的问题要求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诸如澄清、扩展、归纳等,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思考型问题。这种比例的不平衡是让人担忧的,因为在成人生活、工作中要求最多的行为——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在课堂上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3、进行正确理答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课堂交流的必要组成部分,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回答,并给予应答和反馈。学校认为教师的理答要做到:留下等候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的时间可作相应调整,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给学生同等机会回答问题。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要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问起,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有效的提问源于倾听,当学生作出回答后,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反馈,以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有效提问是实现课堂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重视有效提问的应用,结合实际,挖掘有效提问的切入点,注重问题设计的梯度性、探究性及联动性,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确保学生对问题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以此实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以及数学问题的深度学习,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参考文献

[1].高艺艺.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01:124-126

[2].胡晓颖.情境——有效提问引领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0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