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精准资助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效能提升探究

作者

陈华

萧山区育英实验学校

摘要:我国“精准资助”工作汲取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它体现了精准扶贫战略在教育方面的实施,也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资助工作需要推进精确的资助和提高教育效率,这两者缺一不可。而目前这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教育效率欠佳的问题。资助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操者应该谨遵国家颁布的政策,从实际出发,切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帮助,让他们能够进行自我管理、教育以及服务,最后实现其人生价值。本课题以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进行展开调研,通过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对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进行家校协同家校协同育人的精准资助有效策略。

关键词:精准资助;家校协同家校协同育人;效能提升;研究

Abstract:China's "precision funding" work draws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education, and also reflects the country's attention to education. Funding needs to promote accurate funding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both of which are indispensable. At present, this work has encountered the problems of shortage of funds and low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The practitioners of subsidizing education should abide by the policies issued by the state, proceed from reality, consider for students personally, help students from various aspects, so that they can carry out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service, and finally realize their life valu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Hangzho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equity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accurate funding of poor student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Key words:Precision funding;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Research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贫困人口一年比一年少,贫困发生率也逐渐降低。在我国教育脱贫战中,教育脱贫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为了改善我国教育贫困的现况,我们对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新时代贫困生的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改进建议,有效提高家校协同育人效能,对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提升精准资助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效能展开了相关研究。罗会杨、周红志[1]等人以阜阳市为例,对阜阳地区学校展开调查,对现行的资助政策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李瑞玲[2]针对学校贫困生,建立了基于“精准扶贫”理念的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贫困生管理方式中的问题,促进了学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燕艳[3]探索了贫困生精神资助的方法,把扶困和扶志相结合,从长远的角度来做到精准扶贫。冯雨佳[4]从高校的贫困生评定过程入手,分析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数据库,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来提高高校扶贫的效率。刘利宁[5]以宁夏大学音乐学院为例,为推动贫困生扶贫政策的实施,建立了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结合的工作方法,加强对贫困生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培养,促进贫困生的素质教育。朱鹏春[5]以贫困生家庭为例,探究了学校教师在进行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精细化思政工作,促进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推进平困生资助工作的展开。

一、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

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末全市小学489所,在校学生61.7万人,增加2.6万人;其中幼儿园共有1020所,其在园人数为35万人,增加了0.7万人。这当中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28.7万人。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管是外地学生还是本地在读生人数都呈上涨的趋势。杭州近几年发展成为了新一线城市,但是尽管杭州政府已经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公平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仍赶不上日益增长的入市人数,只能不断地投入人源和财源,方可能满足这入学需求。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通知表明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以公办学校入学为主以及按照居住证为主的入学政策,这虽然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对其子女上学方面的需求,但是毕竟资源有限,所以该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20%的家长认为将子女送入普通公办学校上学很困难,只有少数家长认为这很容易。外来务工人员的急剧增加,给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在进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2.家庭知识贫困

知识贫困的内涵是指缺乏获得信息、交流信息、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欠缺。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从事体力劳动,在城市里因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城乡差异等原因造成家庭知识贫困。通过调查数据显示,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学习动力不足,学校贫困生中过半的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对贫困生家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低,获得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比较弱,陪伴时间短,很难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引导。长期以来,外来务工人员为其子女比例入学的手续都极为繁琐,所需要提供的材料也多的令人吃惊。以杭州市义务教育最好的地区西湖区为例,2016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办理入学时,需要提供户籍、父母的身份证、在杭州的临时居住证、父母在杭州所缴纳保险的凭证、父母单位工作证等等。繁杂的入学手续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入学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现如今,虽然这些程序有所减少,提供的材料有所简化,但需要改善的地方仍有很多。

3.家庭经济贫困,贫困资助对象不明确

通过对杭州的教育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杭州教育资源有限,导致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应享有的权利和待遇。外来务工子女所在家庭经济条件比较贫困,受教育资源有限的制约使子女得到教育成为困难。杭州市针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问题,采取了一些资助政策,比如助学贷款项目,但是在资助的过程中很难做到精准资助,明确资助对象。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杭州外来人口增多明显,杭州市中小学数量不足。截至2019年末,杭州市中小学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外来人口的教育需求。杭州市外来人口增加的原因主要是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2022年亚运会即将拉开序幕等,使得杭州一跃龙门,成为新一线城市,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士的涌入。第二,杭州市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办理的学校质量欠缺,教育收费过高,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是进入了一些民办类学校,这些学校大多为学生考虑不足,追求利益较多,教育收费过高,对学校内的一些贫困生的资助项目少。第三,学校办学资金不足,设施老旧,欠缺新型教学设备。由于民办学校并不享有财政方面的拨款,所以它在资金的来源途径方面较为单一,给贫困生的资助也十分有限,缺少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而这时,若办学者无资金方面支持,则很有可能难以维持学校创办,学生则在求学过程中会遭遇更大的挑战。

4.心理健康发展问题

缺乏心理健康是国际上认定贫困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一位经济学家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高低,贫困与否真正的基础是心理。贫困可能引起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消极情绪,比如羞愧、不思进取、自卑、焦虑等,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会对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在生活中不能够积极对待每一件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我封闭。与经济水平的贫困相比,心理贫困更加可怕,他会让人们生活在痛苦之中,并且在生活中也市场被人们所忽视。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外来务工子女中有3%的学生觉得教师对自己有偏见。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心智还未发育成熟,心思较为敏感,所以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对较多的学校,若个别教师根据学生的家庭条件及学生以往成绩进行评比,而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对待不同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差别对待时,这往往会造成学生人格方面有所缺憾。

二、精准资助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效能提升的策略

1.提高教学质量,家校协同解决知识贫困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颁布以后,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是我国新时代提高教育质量的纲领。为此,在城市中应该建立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和教育资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同等标准的教学环境和受教育机会,加强对民办学生的管理。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不仅仅要完善学校内的基础设施,还要增大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提高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质量。例如,推进校长职级制度改善,将办学绩效和校长职级相结合来对校长进行评估;对学校教师采取绩效工资方案,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当中;在民办学校中实行优秀教师引进计划,通过优秀教师的加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民办学校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团队力量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品德教学等内容加入课程体系中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解决学生的知识困乏问题。

2.改进资助方式,满足贫困学生家庭经济需求

面对城市中进入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贫困对象的评定工作十分重要,既要保证资助贫困生一个不能少的原则,又要保证不能让一些不贫困的学生混入资助对象当中。传统的贫困生资助方式中,政府为贫困生其他人员类型设置的资助金和贫困扶助金大多是学校控制,主动权在学校,具体到政策的实施则是班主任掌握了分配的主动权,资助学生的标准则是由班主任说了算,佐证材料收集又由学生家长提供,没有做到绝对的公开透明,这加大了一些贫困生得不到补助,而不贫困的学生拿到了补助。助学金、奖学金的发放也没有清楚的界限标准,不能够做到合理分配原则。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贫困界定标准,采取资助金额梯度式的发放方法,对参与贫困扶助金申请的同学家庭情况进行合理的统计、对比,根据学生不同的贫困程度给予不同的经济补助,比如在统计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家庭经济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高低、学生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来评定学生应该得到的补助金额。在补助资助的方式上,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例如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的教育资助政策,通过这种政策要求获得资助的学生保证出勤率、不得中途退学等。这种资助方式的实行,可以鼓励贫困家庭将子女送入学校进行义务教育,防止学生因为经济限制而退学,在求学的过程中约束学生的行为,鼓励其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最终达到贫困生上学不受经济限制和学习成绩提高的双赢结局。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引导贫困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心理辅导机制,采取课堂传授、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方式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贫困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贫困生群体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更易出现自卑、焦虑、自我封闭等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针对这一情况应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避免因自卑感、孤独感、焦虑感等消极情绪引发不必要的安全事件。通过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坚强的意志,促进自信心的养成。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被忽视,通过对贫困生展开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增强自我心理恢复能力,让他们拥有更强大的抗压能力。

4.促进贫困学生家校内源发展

对贫困生的扶贫是新时代教育扶贫的主要内容,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效能需要促进发展贫困生的内源动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他们靠自身努力来改变贫困,改变命运。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扶贫,不仅要物质扶贫,还要精神扶贫,做到扶思想、扶志气,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每一位学生都是富有创造力的,贫困也是同样具有发展的潜力,尊重贫困生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穷而任命”到“穷而有志”的转变。在校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通过对贫困生进行正确挂念教育,培养他们的反贫困意识,保持积极的态度,逐渐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

5.加强政府管理力度

为做到精准资助,政府应建立义务教育资助政策的法律文件。虽然《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上到国务院下到县级人民政府都要采取措施来保障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但是我们国家政府主要是依靠政策手段来落实义务教育工作,关于义务教育资助方面的法律文件并未建立。建立有关义务教育资助的法律文件,有利于各级政府分工明确,履行职责。设置专门的政府监督小组,严谨对待资助监督的检查工作。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及建立问责机制来对工作中态度懒散、工作效率低下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处分。问责机制的建立能够确保每一项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并且也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扶贫过程中还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为相关的贫困生建设信息资源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补助力度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地方政府私自挪用资金或者冒充贫困学生领取补助资金。

6.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教育

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通过调动社会力量来推动贫困生教育问题的解决。比如,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合作项目,促进教学交流,提高教育质量;鼓励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将一部分的企业经济力量投入到贫困生扶持工作当中。社会力量的引入为解决贫困生问题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持,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善基础设备,还应引入信息技术教育。在校园内引入无线网络、智能设备等先进的技术。贫困生在家庭生活中很难有机会接触到高新技术,通过在学校内引入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欲望。信息技术引入校园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还能够方便各个学校之间进行教学交流,通过信息平台来增强沟通交流的效率。在学校引入信息教育后,贫困生在校园内不存在“数字文化”差异,但是家庭之间的“数字文化”差异还是很明显。为了缩短差异,学校可以为贫困生的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教育,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作用,防止陷入信息技术的娱乐应用。

结语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属于弱势群体,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资助,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发展。我国贫困人口一年比一年少,贫困发生率也逐渐降低,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做到精准扶贫是非常重要的。在精准资助视域下,可以通过提高教学质量、 改进资助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贫困学生内源发展、加强政府管理力度、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教育等措施来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