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电商海外竞争力提升路径:新零售技术驱动与供应链动态优化策略
李艳
桂林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一、引言
全球旅游市场数字化转型加速背景下,中国旅游电商凭借技术积累与模式创新迅速崛起,但海外扩张仍面临用户需求差异、本地化服务不足、供应链响应滞后等挑战。据 Statista 数据,2023 年中国旅游电商出海业务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12% ,远低于欧美头部企业的 35%。提升海外竞争力成为行业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关键命题。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国内市场技术迭代或单一供应链环节优化,缺乏对海外复杂市场环境下技术- 供应链协同机制的系统性探讨。
二、理论基础
(一)新零售技术赋能理论
新零售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人 - 货 - 场”重构(Porter & Heppelmann, 2014)。在旅游领域,技术赋能体现为需求预测精准化、服务交付场景化、运营决策智能化三大特征(Gretzel et al., 2020)。
(二)供应链动态优化理论
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通过资源重构与流程再造应对环境变化(Teece et al., 1997)。旅游供应链优化需平衡效率与弹性,构建“感知-响应 - 学习”的闭环系统(Song et al., 2021),尤其在跨境场景下需强化全球资源整合与本地化适配能力。
(三)旅游电商竞争力研究进展
现有研究指出,海外竞争力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Buhalis &Amaranggana, 2015)、供应链协同水平(Xiang et al., 2017)及跨文化适应能力(Wang et al., 2019),但尚未形成技术 - 供应链协同驱动的整合性框架。
三、中国旅游电商海外发展现状与瓶颈分析
(一)海外市场拓展特征
头部企业通过“资本并购 + 技术输出”模式快速渗透,如携程收购Skyscanner、同程艺龙布局东南亚市场。业务结构呈现“交通 + 住宿”基础服务占比高(约 75% )、本地玩乐等高毛利业务渗透不足的特征。
(二)核心竞争壁垒解析
当前跨境电商平台面临多维度的运营挑战:在技术层面,用户画像精度不足且受海外隐私法规限制导致数据采集困难,智能推荐算法的本地化适配率不足 40% ;供应链方面存在跨境资源整合成本高企、海外地接社合作网络覆盖率低于 25% 的困境,库存管理系统响应需求波动的平均周期长达 72 小时;运营环节则受文化差异影响,服务标准本地化落地困难,投诉处理时效较本土企业低 30% 。这些系统性挑战亟需通过技术创新、供应链优化和跨文化运营能力提升来突破。
(三)瓶颈成因溯源
技术 - 供应链协同机制缺失是根本矛盾:数据孤岛阻碍需求预测精度,静态供应链无法支撑场景化服务创新,导致用户体验与运营效率双重受损。
四、新零售技术驱动与供应链动态优化协同
(一)技术驱动下的用户需求感知升级
构建“全球数据中台+ 区域边缘计算”架构,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搜索行为、社交舆情、消费记录)实现需求预测模型本地化。例如,采用联邦学习技术突破数据跨境限制,使东南亚市场预订预测准确率提升至89%。
(二)场景化服务交付体系重构
利用 AR/VR 技术打造“虚拟前置体验”场景,结合 LBS 技术推送个性化本地活动推荐。通过动态定价算法实现“交通 + 住宿 + 体验”套餐的实时组合优化,提升客单价 15%-20% 。
(三)供应链柔性响应能力建设
建立“核心资源直采 + 区域合作伙伴生态”的混合供应链模式,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库存可视化。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模拟需求波动,将供应链调整周期从72 小时压缩至8 小时。
(四)球资源整合平台化
开发供应商智能匹配系统,基于服务质量、价格竞争力、文化适配度等维度动态筛选合作伙伴。例如,在欧洲市场整合 2000+ 本地地接社,实现 90% 以上玩乐产品48 小时内上架。
(五)政策合规性技术保障
嵌入 GDPR、CCPA 等国际隐私法规的智能合规模块,自动识别数据采集边界。采用同态加密技术保障跨境支付安全,使合规成本降低35% 。
五、中国旅游电商海外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技术创新策略
面对全球化运营的技术挑战,企业需要实施双轨并行的技术创新战略。一方面要持续加大 AI 算法研发投入,重点攻克小语种 NLP 处理、跨文化语境理解等核心技术瓶颈,特别是提升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情感计算准确率。另一方面要打造开放型技术平台,与 GoogleTravel、TripAdvisor 等国际旅游平台建立API 深度对接,实现用户画像、评价数据等关键信息的标准化互通。建议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每年投入不低于营收的 8% 用于算法优化,同时组建跨国技术委员会,统一数据接口标准。通过技术生态的协同创新,力争在 18 个月内将推荐算法本地化适配率提升至 75% 以上。
(二)供应链重构策略
跨境供应链优化需要实施“双仓联动”的全球化布局策略。在阿姆斯特丹、迪拜等枢纽城市设立3-5 个区域中心仓,辐射周边市场;在TOP20 客源地建设前置仓网络,将库存周转率提升 40% 。同步推进供应商管理变革,建立包含时效性、服务质量等 12 项指标的动态评分体系,每季度淘汰后 15% 的低效合作伙伴。重点开发“智能补货系统”,通过机器学习预测需求波动,将库存响应周期压缩至 36 小时内。建议优先与 DHL、FedEx 等国际物流巨头达成战略合作,争取跨境运输成本降低 20% 。计划用2-3 年时间,将地接社合作覆盖率提升至 60% 以上。
(三)本地化运营策略
深度本地化运营需要构建“技术 + 人文”的双轮驱动模式。在组织架构上,推行中外混编团队制,每个海外办事处配置 2-3 名本土化专家,将文化适配指标纳入全员绩效考核。在服务系统方面,研发支持12 种语言的智能客服平台,集成语音识别、意图分析等技术模块,实现 FAQ 自动回复、投诉智能分级等核心功能。特别要建立“文化智囊团”,定期输出当地消费习惯分析报告,指导服务流程优化。计划分阶段投入:首年重点突破英语区市场,次年拓展东南亚小语种区域,三年内达成 80% 常规咨询的自动化处理目标,同时将客诉响应时效提升至本土企业水平。
(四)组织能力升级策略
组织变革需要聚焦“敏捷化 + 数据化”转型。在硅谷、新加坡等地设立 3-5 个海外创新实验室,赋予其技术选型、模式测试的自主决策权,建立快速试错机制。同步推进组织文化重塑,构建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实时反馈系统,要求所有产品迭代周期控制在 2 周以内。重点实施“24 小时响应”计划:建立全球协同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将用户反馈自动分类并推送至对应部门,设置处理倒计时提醒。建议改革激励机制,将数据驱动成果纳入晋升考核,每年选拔 20% 的优秀员工参加“敏捷领导力”特训。目标在 18 个月内,实现 95% 的用户需求能在 24 小时内获得有效响应。
(五)政策与风险应对策略
全球化经营需要建立立体式风控体系。首先投资建设智能合规平台,接入各国旅游局、税务局的官方数据源,实时监控 200+ 重点市场的政策变动,自动生成合规预警报告。其次创新风险分担机制,与安联、AIG 等国际保险集团合作开发“政治风险组合产品”,包含突发事件取消险、汇率波动险等定制化险种。特别要建立“红黄蓝”三级应急响应机制:蓝色预警时启动预案评估,黄色预警时调整资源投放,红色预警时触发自动理赔流程。计划组建 10 人的全球合规专家团队,每年更新风险应对手册,确保在政策突变时能实现72 小时内的业务连续性保障。
结论
本文提出的新零售技术驱动与供应链动态优化双路径模型,揭示了技术赋能与供应链重构的协同价值创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用户需求精准感知、场景化服务创新、供应链柔性响应及全球资源整合,中国旅游电商可突破海外发展瓶颈,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转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量化技术投入与竞争力提升的因果关系,为行业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井乐. 双循环视域下我国跨境电商“ 新零售” 发展探索 [J]. 商业经济研究 , 2024, (02): 150- 153.
[2] 曾曦. 中国跨境电商数字化赋能新零售供应链价值探索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 2023, 22 (04): 12- 13.
作者简介:李艳,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