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探析

作者

蔡东荣

福建省莆田第十三中学 邮编351152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思维发展与创新、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包括课文导入、课文分析和语言知识点讲解,其中课文导入涉及背景知识和作者作品介绍,课文分析着重于逐段阅读、重要句段赏析和主题思想探讨,语言知识点讲解则涵盖词汇解析和语法结构分析。教学方法上,讲解法、讨论法和实践法被提出,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深化,核心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理念,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学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如思维能力、审美鉴赏和文化理解等。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发展。

一、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学目标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中语文教育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包括掌握基础的语言和文字知识,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1]。具体目的是:1、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达到准确、明晰、高效地进行沟通。2.发展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研读经典作品,理解多元文化,提升文化素养与民族自豪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与传承。3.开发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以语文活动为载体,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发展问题解决能力。4.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和艺术创造能力,应该通过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来实现这一目标。上述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并为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学内容

(一)课文导入

1.背景知识介绍

《阿Q正传》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篇章,是鲁迅先生在1921年到1922年期间所创作的。原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后收入文集《呐喊》。小说通过对阿Q这个滑稽可笑、惨绝人寰的小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落后、腐败的面貌,抨击了国民麻木、愚昧的心理,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背景介绍既包含了作品创作的时代,社会环境等内容,也涉及鲁迅对于当时中国社会所进行的观察与反思。对这些背景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鲁迅创作意图,进而强化其文化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2]。

2. 作者及作品介绍

鲁迅,本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民族魂”。他在文学、思想和文化等领域都有卓越贡献。《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代表作,通过对阿Q这一人物的刻画,鲁迅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国民性的问题。阿Q是一个典型的底层人物,他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和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态度,成为了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鲁迅通过这一形象,呼吁社会反思和觉醒,期望通过文学唤起国人的自省和奋起。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阿Q正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课文分析

1 逐段阅读与分析

逐段读《阿Q正传》,首先要了解课文中的语言,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每段都对阿Q这一形象和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进行了认真的描绘。如小说一开始就通过阿Q容貌的刻画来表现其贫穷与滑稽可笑。在对阿Q各种行为的讲述中,鲁迅使用了许多讽刺与幽默来凸显阿Q无知,自欺欺人以及阿Q精神。通过逐段细读,可以使学生了解各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思想等所起到的功能,使他们对作品整体结构及深层次意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掌握,并能发展细读能力及文本分析能力。

2. 重要句段赏析

《阿Q正传》中有许多重要句段值得深入赏析,例如,阿Q常说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一句,集中体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种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心理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精神状态。另一个例子是“阿Q的历史将以阿Q的死为终结”,这句话不仅点明了阿Q的命运,也揭示了鲁迅对社会不公和人民麻木不仁的深刻反思。通过赏析这些重要句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讽刺艺术和表达手法,从中体会到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主题思想探讨

《阿Q正传》主题思想是丰富和深刻的,其中主要有批判封建社会,反思国民性和呼吁社会改革等。鲁迅以阿Q这一典型形象来揭露中国封建社会落后、腐败、国民受压迫而麻木、自欺等问题。阿Q悲剧性的命运标志着旧社会底层民众的无力感和无助感,鲁迅期望借助这篇小说来唤醒民众的意识,唤起民众的抗争意识以及改革精神。教学时通过论述主题思想,有助于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鲁迅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及人文素养。

(三) 语言知识点讲解

1 词汇解析

《阿Q正传》中,鲁迅运用了大量的生动词汇和形象比喻,这些词汇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也深刻刻画了阿Q这一人物形象。例如,“自欺欺人”这个词语,既形象地描绘了阿Q的心理状态,也讽刺了当时许多人的自我安慰行为。此外,“阔”、“滑稽”、“麻木不仁”等词汇在文中多次出现,这些词语精准地传达了阿Q的特征和处境。在教学中,通过解析这些词汇的含义及其在文本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同时,结合语境进行词义推测,增强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语法结构分析

《阿Q正传》的语法结构是多元而复杂的,鲁迅灵活地运用多种句式与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叙事的生动性与表现力。例如,文中频繁使用的长句,通过并列、转折和从属等语法结构,细腻地描绘了情景和心理过程,如“他忽然觉得他应该表示一点什么,虽然他自己也并不知道表示的结果会是怎样”。这一句式既丰富了全文的层次,又使叙事更连贯、更自然。此外,鲁迅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和感叹句,如“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这类句式加强文章感染力,提高表达效果。教学时,分析这些语法结构有助于学生了解句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促进其语法知识与写作能力的发展。

三、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 讲解法

1. 重点词汇和语法的讲解

在《阿Q正传》的教学过程中,讲解法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汇和复杂语法结构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详细解析文中关键词汇的词义、用法及其在特定语境中的表现力,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的准确含义[3]。例如,分析“自欺欺人”一词,教师可以结合阿Q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深入讲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阿Q的自我安慰和逃避现实的心态。同时,对于文中的复杂语法结构,如长句和复合句,教师可以通过逐句拆解、分析句子成分、解释句法关系,帮助学生理清句子结构,提升他们的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详细的讲解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语言素养的发展。

2 文章结构和内容的讲解

老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从课文的整体结构出发,有利于学生掌握故事起承转合、情节发展的规律。比如引入小说的首,中,末三节,分别叙述阿Q一生的背景,重大事件以及最后的命运,并分析这三节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建构一个完整故事的。同时,老师可结合特定的段、章,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细致地阐释,并通过对主要情节、人物形象的剖析来帮助学生领会鲁迅的意图及思想表达。例如对阿Q精神胜利法和背后社会现实的阐释,以及鲁迅借助阿Q这一意象所要对国民性进行批判。通过对这一结构与内容的细致解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学习到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的方法,促进其文学素养与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讨论法

1 小组讨论问题设计

在《阿Q正传》的教学中,小组讨论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讨论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可以提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鲁迅通过阿Q这一形象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等问题。还可以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如“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阿Q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辩论,通过多样化的讨论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2. 讨论结果汇报与分享

小组讨论之后,各小组需报告和交流讨论成果。这一环节既是一次讨论成果展示,又是一次表达与总结学生能力的磨练。各小组可推选代表并结合研讨关键点及共识就议题作详细报告。例如,某组可以总结出“阿Q精神胜利法以自我安慰为心理机制,体现出底层民众受压时的无助与自我麻痹”,进一步研究了这一现象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报告之后,教师可在班级范围内组织讨论,评说、补充各小组意见,激励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参考。透过讨论结果之报告及分享,同学们既可深化对文本之理解,也可促进其口头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之培养,并带动多角度思考及综合素养之养成。

(三) 实践法

1 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实践活动是《阿Q正传》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实际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选择与《阿Q正传》主题相似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如写读书笔记、制作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作品的内容和主题。通过阅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拓宽阅读面,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还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阅读素养[4]。

2 写作实践活动

写作实践活动是《阿Q正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际写作,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写作任务,如“从阿Q的角度写一篇日记”、“写一篇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评论文章”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续写《阿Q正传》的结尾,或改编其中的某个情节,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结语

通过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共同构成了一个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体系。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审美鉴赏力和文化素养,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郑霞娟. 核心素养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探析[J]. 考试周刊, 2024, (12): 23-28.

[2]管玉婷. 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西南大学, 2023.

[3]李春亮.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24(15):128-130.

[4]杨晓慧.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作文(高中版),2024(3):55-56.

作者简介:蔡东荣,男,汉族,福建莆田人,中学高级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