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李向奎 韩秀敏

河南省平顶山市市政工程公司 河南省平顶山市 467000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给排水设计面临的用地规划矛盾、设计滞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从科学规划设计给排水系统、优化污水雨水处理设施、合理选用施工材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系统优化、精细管理、部门协同等举措,推动城市给排水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问题;对策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快速集聚和用水需求的持续攀升,给排水系统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科学合理的给排水设计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品质,更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总结给排水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城市给排水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视角和新方法。

一、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的常见问题

(一)给排水工程与市政用地规划存在矛盾

给排水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布局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更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然而,在城市高速扩张的过程中,给排水设计与用地规划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水需求的不断攀升,对给排水系统的容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又限制了给排水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在这种双重压力下,给排水设计如何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实现系统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成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

(二)给排水规划设计相对滞后

在城市快速扩张和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却往往难以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导致供水安全、排水防涝等方面的隐患不断累积。首先,在城市规划的决策层面,给排水系统的重要性被低估,缺乏前瞻性的战略谋划和必要的政策支持,使得给排水规划设计难以获得应有的重视和投入。其次,在规划设计的实施层面,给排水系统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不同部门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导致规划设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足。再次,在规划设计的技术层面,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粗放式的设计理念仍然占据主导,缺乏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和创新,使得给排水系统的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的需求。最后,在规划设计的动态优化层面,缺乏对城市发展和需求变化的动态响应和持续跟踪,难以实现规划设计方案的滚动修编和动态优化,使得给排水系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大打折扣。

(三)水资源规划缺乏合理性

水资源作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其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供水安全、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健康。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集聚的过程中,水资源规划却往往难以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呈现出供需失衡、压力倍增的严峻态势。究其根源,水资源规划缺乏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认识偏差、目标偏离、手段单一等几个方面。一是对水资源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统筹谋划,难以从城市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二是水资源规划的目标定位模糊,缺乏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水资源需求的精准把握,难以实现供需平衡和动态优化。三是水资源规划的技术手段单一,过度依赖传统的工程性措施,忽视了节水、保护、回用等非工程性手段的综合运用,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全过程管理和系统优化。四是水资源规划的部门协同不够,缺乏与城市发展、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的深度融合,难以形成合力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的应对措施

(一)科学规划设计给排水系统

科学规划设计给排水系统是破解城市水问题的关键,需要立足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和创新理念,多维度构建现代化给排水系统。首先,给排水设计应树立"水资源是城市生命线"的战略意识,将水资源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其次,给排水设计应坚持需求导向和精准施策,深入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用水需求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供水策略和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平衡利用。再次,给排水设计应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展智慧水务和海绵城市,通过数字化监测、实时控制、自动调度等先进技术,提升给排水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调控能力,实现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动态优化。最后,给排水设计还应加强部门协同和多规融合,与城市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相关规划深度对接,在更大范围内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要素,形成系统化的水问题解决方案。

(二)优化污水、雨水处理设施

优化污水、雨水处理设施是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抓手。面对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断增长、雨水径流污染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给排水设计必须立足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和创新思维,从污水收集、雨水调蓄、水质净化、水量回用等多个环节发力,构建起系统完备、功能先进、运行高效的现代化污水雨水处理体系。首先,污水雨水处理设施的优化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水文特征、土地利用、排水体制等差异化特点,合理确定污水管网的布局、雨水调蓄的规模、水质净化的标准。其次,污水雨水处理设施的优化应充分借鉴生态治理和低影响开发等先进理念,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渗透绿地、雨水花园等自然型设施,利用植物、土壤、微生物等生态要素的协同作用,实现污水雨水的就地消纳、自然净化和循环利用。再次,污水雨水处理设施的优化还应积极运用智慧水务和信息化技术,通过在线监测、实时控制、自动调度等手段,实现污水雨水处理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动态优化,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污水雨水处理设施的优化还需加强部门协作和多方联动,在城市规划、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相关领域统筹谋划,形成污水雨水处理的系统解决方案和综合治理格局。

(三)合理选用施工材料

合理选用材料是保障给排水工程质量、提升系统运行效能的关键环节。面对城市给排水系统日益复杂的运行工况和苛刻的环境条件,给排水设计必须立足材料性能、经济效益和可持续理念,从管材、阀门、泵站、处理设施等多个方面着手,精心选择高品质、高性价比、高耐久性的建材产品,为给排水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首先,材料选用应坚持因地制宜、因需而异的原则,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水质特点、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等差异化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管材品种、阀门类型、泵站设备等。其次,材料选用应着眼长远发展和全生命周期理念,优先选择耐腐蚀、耐老化、耐磨损的高性能材料,通过提升材料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降低运维成本,实现给排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材料选用还需加强标准规范和质量监管,完善材料评估、认证、检测等制度体系,强化材料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质量把控,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劣质材料的侵入,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材料保证。最后,材料选用还应注重环保性和资源利用效率,优先选用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新型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促进给排水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给排水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多个环节入手,综合运用先进理念、创新技术、精细管理等多种手段,不断提升给排水系统的建设水平和运行效能。未来,给排水设计还应进一步加强与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生态环保等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探索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低影响的设计理念和实践路径,为建设节水型城市、海绵型城市、韧性型城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万云.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20(20):215.

[2]刘燕珍.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J].城镇建设,2020(7):305.

[3]叶志远.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9(16):27-29.

李向奎(1975.8-),男,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汉族,本科,研究方向:市政工程

韩秀敏(1974.4-),女,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汉族,中专,研究方向:市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