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针灸悬空灸对中风患者卧床压力性损伤预防效

作者

金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00270

中风是一种以脑血管供血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它的典型临床表现包含偏瘫、言语障碍等多系统功能损伤。病人常常要长时间卧床休养,这就很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压力性溃疡,也就是褥疮的发生率特别高。这个病是由局部持续受压致使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缺血性坏死所引发的。中风病人的运动功能受限,肢体活动范围减小,体位固定等情况,极大地提升了压力性溃疡出现的可能性。

传统医学领域里,针灸疗法因有显著疗效而备受重视,尤其是在疼痛处理以及生理机能恢复方面效果明显。近些年,一种新出现的针灸技术慢慢被引入到医疗实践中,这就是悬空灸。这种技术借助中药艾条或者艾草同针灸手法结合的形式,采用非接触方式来施行灸法。同传统针灸相比,悬空灸既减轻了对病人皮肤的直接刺激,又引发了更多的生物反应,显示出它有着自身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成长潜力。

本研究围绕针灸悬空灸技术在中风患者长期卧床期间预防压疮的应用效果展开,把文献资料和临床案例结合起来分析,全面探讨这一疗法的操作标准以及其发挥的作用机理,仔细挖掘它在中风康复治疗当中的潜在价值和实际意义。

1. 压力性损伤的形成与影响

压力性损伤属于中风病人长期卧床期间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它的主要形成原因在于局部一直被压迫,造成血液循环受阻,于是出现组织缺血、缺氧,最后变成坏死。这个病通过堵塞血液供应来毁掉组织的功能,还会表现出红斑、肿胀、溃烂这些典型症状。病情慢慢发展下去,那些受影响的地方可能会有更重的症状,严重的病例要靠外科手段来防止病情继续变糟。

压力性损伤不但破坏了病人的体表完整,还加大了生理负担并拖延了康复速度。对于中风病人来说,这种损伤也许会进一步恶化脆弱的身体状况。局部组织的剧烈疼痛致使病人无法忍受而减少运动量,这又使得卧床时间延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干涉中风病人出现压力性损伤,这是当前临床医学领域急需攻克的一大难题。

2. 针灸与悬空灸的基本原理

针灸疗法属于传统中医药的重要部分,依靠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在临床应用时表现出诸多明显的疗效。针灸疗法的基本原理是经过准确选择一些穴位并执行微小的穿刺动作,利用针灸刺激来推动人体气血流动,以此达成治疗的目的。这种疗法在减轻疼痛、优化循环系统机能以及推进机体康复等多方面均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而且对于中风病患者后期遗留下来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着十分关键的辅助效果。

悬空灸属于一种创新针灸疗法,把燃烧的艾条悬置起来,对指定穴位实行非接触式温热刺激,目的在于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效果。它主要依靠热效应,可以有效地防止传统针刺带来的局部疼痛问题,而且还能利用热传导机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状况,从而提升机体免疫力。在中风病人的康复过程中,悬空灸由于具备温和的温热特性,既可以减轻肌肉僵硬现象,又能明显减少压迫造成的压力性损伤风险。

3. 悬空灸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潜在机制研究

悬空灸是一种结合温热作用和特殊操作手法的现代针灸技术。它对经络穴位实施精确刺激之后,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状况,调理气血功能。对于中风之后长时间卧床的病人来说,肢体长时间承受压力,会致使局部组织不断受到压力,从而产生缺血性伤害或者压力性溃疡之类的并发症。悬空灸能够提升皮肤温度并加强血液流动,明显改良压迫部位的血流情况,削减由于供血缺乏造成的组织缺氧坏死危险。

悬空灸疗法施加温热效应于人体时,还能影响气血流动状况,加强机体自我修复机能。气血是维持健康的重要要素,其循环状态直接关系到压力性损伤出现的几率。此疗法凭借经络和某些穴位的刺激,可以激发体内修复机能,促使代谢废物排出,并改善营养物质的运送速率,进而提升组织抵抗压迫的能力,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方面显示了显著的临床意义。

中风康复期间,悬空灸疗法有着明显的辅助功效。它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压疮出现,还能通过调节机体稳态功能,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朝着正常状态转变。研究显示,通过悬空灸治疗之后,患者往往会出现整体感觉舒适、肌肉紧张程度有所下降、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等现象。

这些改变都有利于降低压疮发生的概率。此疗法可以调整全身的气血流动规律,提升身体素质和免疫力,进而全方位地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

4. 临床应用与效果分析

临床研究表明,中风病人长期卧床容易引发压力性损伤,而且老年病人的皮肤弹性减弱,自身恢复能力变差,所患这种病的风险更大。悬空灸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处理这类病人时显示出很大的价值。它利用温热效果来改善局部微循环状况,刺激免疫系统,进而有效地减少压力性损伤出现的可能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悬空灸着重对那些早期皮肤充血或者轻度肿胀之类的高危人群实施预防性处理,能够明显减轻相关症状,并加快组织修复速度。

从临床研究数据来看,悬空灸能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状况以及皮肤温度情况,并且可以加强组织营养供应的能力。通过对某个部位实施精确治疗,这样的一种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血流受阻的问题,减少由于持续压迫而造成的组织缺氧甚至坏死的风险。在中风恢复期间,悬空灸既有利于防止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之类的并发症,又可以防范因长时间卧床而导致的其他健康问题。

悬空灸技术能够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以及发挥神经调节作用来减轻疼痛与不适感。就中风患者而言,神经功能损伤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此疗法可刺激神经末梢,激发机体自身的恢复潜能,进而有效地削减痛觉敏感程度,优化治疗期间的舒适体验。相关研究显示,悬空灸在推动中风康复的同时,在预防和治疗压疮等并发症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作用。

5. 悬空灸护理应用与操作要点

悬空灸属于重要的传统医学疗法,在临床护理当中有着明显的应用价值。由于其技术难度较大,操作规范性要求也很高,所以在执行过程中要着重留意这几个关键因素:找到合适的穴位,使之符合患者的病证特性;合理控制艾条的温度,并恰当设定施灸时间;依据个体状况不断调整治疗计划。护理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生理指标变动情形,随时调节施灸参数,使其适应个体化需求,进而提升治疗成效并防止产生风险。

施灸的时候,艾条和皮肤之间要维持合适的距离,大概 5 到 10 厘米,这样才能保证热能有效地传递出去,而且还能防止局部被过度刺激。施灸的时间长短要依照每个人的差别来调节,一般而言,每次持续 15到30 分钟比较合适,但是具体时间得按照受试者自身的感受灵活掌握。如果出现了任何异常情况或者感到不舒服,操作人员就要立即停止治疗,以免发生危险。

悬空灸疗法不是单纯的护理手段,需要与多种综合干预措施联合起来一起做,定时翻身、皮肤清洁、用专门的护理垫等等。对于那些长期躺在床上不动弹的中风病人来说,护理人员要定时对皮肤情况展开系统的评判,尽早察觉到有可能产生的伤害风险并采取对应的防范办法。如果病人出现了轻微的压疮现象,悬空灸就可以当作一种辅助疗法来促使伤口好转。通过融合多种类别的护理方案,悬空灸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压疮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加强身体的康复能力,进而改善整个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汪顺贵 , 刁丽梅 , 刘磊 . 基于针灸研究探讨内热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潜在机制与跨病种转化证据 [J/0L]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14[2025-07-3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43.R

[2] 李京谕 , 赵琦 . 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的研究进展 [J]. 新疆中医药 ,2025,43(03):128-132.

[3] 朱小燕 . 针灸如何助力中风患者康复 [N]. 甘肃科技报 ,2025-06-1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