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咏春》对传统文化题材舞剧的创新突破
苏克豪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
一、传统文化题材舞剧的困境
21 世纪以来,《孔子》《李白》《杜甫》等舞剧通过历史人物重构传统文化,虽然不断爆火,但也面临叙事同质化、创作局限等问题,如历史人物的重复书写过度集中于孔子、李白、杜甫等“文化顶流”,形成“圣人巡礼”式创作惯性,且这些作品多以历史人物传记为框架,讲述这些圣人的生平,依赖古典美学符号,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的感觉。
《咏春》以“非遗活化 + 功夫IP”在海外破圈,成为持续爆火作品。其巧妙地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其中,让这些原本可能只是存在于特定地域、特定传承群体中的古老技艺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如,在舞剧中很多舞蹈演员的服装设计上都运用了“香云纱”,因为“香云纱”质感的衣服和习武之人的服饰有着飘逸轻薄的感觉。功夫IP更不用说,功夫一直是中国的代名词,可能咏春在海外知道的很少,但李小龙在海外流传甚广,李小龙曾接受过这部舞剧的主人公——叶问的训练。这也为舞剧《咏春》破圈奠定了基础。
二、非遗“香云纱”的运用
香云纱,又称莨纱,是中国岭南地区特有的传统丝绸面料,以桑蚕丝为原料,经薯莨汁液浸染、河泥覆盖、阳光曝晒等繁复手工工艺制成。其双面色泽——一面深褐如大地,一面棕红似晚霞——承载着自然与时间的痕迹。香云纱质地轻盈透气,越穿越柔软,且具有防蛀耐腐的特性,被誉为“穿在身上的非遗”。
《咏春》导演韩真、周莉亚希望在剧中融入一条承载人物感情的线索,而来自叶问故乡的香云纱则具有天然的表达优势,于质感上不仅保持了流动的光泽和纹理,也能呈现演员一招一式中“舞与武”的张力,而传统的“电力纺”和“红云纱”则被运用于女子群舞的服饰之中,轻盈飒爽的质感、温柔而不跳脱的红色,与演员的舞姿共同塑造出如大地一般的女性角色 [1]。剧中主角叶问的黑色香云纱长衫,在舞台灯光下呈现微妙的光泽变化,既凸显武学宗师的沉稳刚毅,又通过面料的垂坠感强化武术动作的张力。女子群舞场景中,演员身着红褐色香云纱,头戴斗笠,赤足踏泥,用肢体语言演绎香云纱的染整工艺。舞者手中的纱幔随动作铺展、收拢,如游子远行的长路与思念的皱痕,将制作过程升华为对乡愁的诗意表达。
三、双线叙事结构的创新
舞剧《咏春》没有像以往的《孔子》《李白》这些舞剧一样采用“生平大事记”的结构,而是采用戏中戏的结构,建立了传统与现代的跨时空对话。
(一)主线——叶问的传奇经历
以叶问远赴香港打拼为开端,他怀抱 “咏春堂” 牌匾踏入武馆街,努力为咏春拳开辟立足之地。过程中,他凭借咏春拳攻守兼备、刚柔并济的拳法,与黑恶势力斗争,维护社会治安。如打退横行霸道的小混混,但也遭遇困境,“猪肉荣” 为保护他中弹而亡,使他陷入低谷。不过,他始终坚守对咏春拳的热爱与传承的信念,最终实现了咏春拳的传承,众多房客跟随他习武,让咏春拳得以发扬。这条线展现了叶问的成长、坚持与咏春拳传承的艰辛历程,突出了中华武术精神。
(二)辅线——电影剧组的追梦之旅
以年迈灯光师大春的回忆展开,他所在的电影剧组在深圳拍摄电影《咏春》。剧组人员心怀梦想,在拍摄过程中,通过对叶问故事的挖掘与呈现,追寻心中的英雄和那束光。例如灯光师“大春”模仿叶师傅打木人桩,体现出他对叶师傅的崇敬以及对武术精神的向往。这条线将英雄形象映射到普通人身上,展现了平凡人对英雄精神的追求。
在《咏春》中,两条叙事线时而跳脱、时而并置。如在一些场景中,舞台一边展现叶问在武馆街的经历,另一边则呈现电影剧组的拍摄现场。这种交织推动了情节发展,像在叶问面临困境时,剧组的拍摄视角也随之变化,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与观众的代入感。同时,二者相互呼应,叶问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剧组人员追求梦想,剧组人员对梦想的执着也映衬出叶问传承咏春拳的意义,共同传达出“追光”的主题,歌颂了英雄精神和普通人对英雄的追寻。
四、武舞交融的动作创新
舞剧《咏春》中武术与古典舞的动作交融,以肢体语言的重构为核心,通过力量转化、节奏拆解与空间调度,将武术的实战逻辑转化为舞蹈的抒情表达。动作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既保留武术招式的筋骨力道,又赋予其古典舞的延展性与韵律感,形成“武为骨、舞为形”的动态美学。
在舞剧《咏春》中,武术与舞蹈实现了精妙融合。其中八卦掌的片段在编排上以八卦掌的基础动作为主,其中加入了古典舞中相关的舞蹈动作元素进行创编,如走步、点翻、翻身、踢腿等动作的编排,使该片段中出现的动作增添了舞蹈的线条美和视觉美。[2] 八卦掌片段以女子为主角,通过行步走转与翻身踢腿的衔接,既展现掌法的凌厉迅捷,又以流畅的“圆场步”勾勒出身体的柔韧曲线。节奏的灵动变化成为点睛之笔——疾如风的出掌与徐如水的转身交替,配合音乐的快切与延宕,让观众在动静交织中感受武术的带来的视觉冲击。
结语
舞剧《咏春》在传统文化题材舞剧面临诸多困境的当下,它成功打破了传统文化舞剧叙事同质化、创作局限的僵局,为传统文化题材舞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香云纱”不仅成为承载人物情感的线索,更推动了非遗的活化与传承;双线叙事结构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丰富了舞剧的层次与内涵;武舞交融的动作设计创造出独特的动态美学,展现了武术与舞蹈融合的魅力。《咏春》的成功表明,传统文化题材舞剧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需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审美与科技手段,勇于创新表达形式,如此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让传统文化在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
参考文献
[1] 张锐 . 千年香云纱时髦亦风雅 [N]. 深圳特区报 ,2023-03-13(A08).DOI:10.28776/n.cnki.nsztq.2023.001257.
[2] 朱明亮, 钟蕙雯, 卢希玉. 论“武”和“舞”的融合之美——以舞剧《咏春》女子八卦掌片段为例 [J]. 嘉应文学 ,2023,(21):131-133.
作者简介:苏克豪,男,2002 年 6 月,河北邯郸,研究生在读,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