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中的“细节教学”的策略

作者

邓小荣

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新亚洲学校 518116

摘要:初中历史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但受学生的学时限制和教材篇幅设置,许多内容都无法展现给学生学习。 相对简洁的内容讲述并不利于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细节教学丰富历史课堂,让学生对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学习、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历史教材的正确引导适当拓展历史知识,给予学生更好的课堂感受,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更加丰富具象。本文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细节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细节教学;教学策略;辛亥革命

引言:辛亥革命作为近现代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历史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进行铭记,更多的是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大势所趋,分析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初中阶段学生认知能力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效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更加完善的思维认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进行深入思考,以更加全面的思维去应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辛亥革命的细节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增强。

一、注重可行细节教学,有效丰富历史情节

历史教育并不仅仅是课本中的文字,教师更应该通过有效的细节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中的血肉和精神,从而让历史情节变得更加丰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统治王朝,虽然被袁世凯窃取了果实,但标志了我国人民的解放,是无数中国儿女奋斗得来的。所以教师要用更加可行性的细节教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入时,可以首先介入学生所学的《与妻书》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勾连。林觉民作为辛亥革命中的一名战士,一句“意映卿卿如晤”道不尽林觉民对妻子的思念。“吾作此书时,尚是人间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有些学生认为,既然在做此书时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为什么却要选择牺牲呢?教师便可以引入辛亥革命的大背景,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时的艰辛,更为直观地感受无数革命先烈,为解放中国而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林觉民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却也是千千万万个参与辛亥革命的革命烈士的缩影。如此教学辛亥革命并不仅仅是学生眼中的历史事件,而是对辛亥革命中的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情感共鸣,让历史情节变得更加丰富。

二、分析革命原因细节,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对于历史来说亦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即通过相关事物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偶然性以及避免性。通过对相关细节的补充,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认知能力有效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教师可以借助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或偶然性。如果革命党人配置的炸弹没有起火,那么辛亥革命是否能够避免?你认为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这一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历史,特别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类比,比如倘若当时林则徐没有进行虎门销烟,那么鸦片战争是否还会爆发?我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让学生结合自己之前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析,通过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之处,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全面。在学生分析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历史事件发生所具备的历史选择、思想基础、组织准备、起义等,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

三、多角度地分析事件,提升学生感知能力

教师若想使得教学细节不断丰富,需要重视多角度分析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融入,让学生能够以更加全面的思维认识历史。历史本质由人构成,也因人而改变。所以在分析相关历史事件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主观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也要注重当事人的看法和认知,让学生对于事件有更全面地把握和了解。

梁启超认为“从历史上看有空前的意义”,而胡适却认为“人们虽然在纪念,却没有实质的行动,简直毫无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导致其不同认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注意结合不同年代不同事件进行结合,更深入思考历史问题。有许多学生认为袁世凯窃取革命奋斗的果实导致辛亥革命失败,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辛亥革命没有袁世凯,这场运动会走向胜利吗?共产党是否能够享受革命的果实?让学生查阅更多的资料深入挖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考不同时期毛泽东的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历史在不同年龄的不同思考下有着不一样的结果,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回顾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这一道理,真正发挥历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结束语: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合理借助历史教学丰富学生的思维认知,让学生以更加全面的方式思考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细节教学在历史课程中的有效应用也让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更加具象化,让历史变得更加可观可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蔡红艳.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河南教育,2024(14):42-43.

[2] 许亮.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设计[J]. 情感读本,2024(12):133-135.

[3] 陈旺旺. 学思融通视野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探索[J]. 科普童话,2024(16):137-139.

[4] 陈富贵,梁家荣. 初中历史故事讲述的学习任务群运用[J]. 四川教育,2024(1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