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的变革与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安冬 赵旭 刘艳军 邵萌 刘士明

1. 沈阳建筑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8 2. 沈阳智远弘业机器人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 110015

引言

时代的演变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变革。目前,人工智能正推动教育进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作为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与众多学科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04—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是重要一环。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能够适应各类产业智能化升级需求的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3]。研究生导师作为教育和指导研究生的核心力量,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其指导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探讨研究生导师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并研究创新策略,以期为学科交叉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新的指导思路和方法。

1 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方面的实践起步较晚,但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国内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 [4],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新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 教育模式创新的需要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产生智能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种融合可以为教育创新创造条件,为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搭建平台,有利于新兴教育模式的快速发展,促进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有利于高校教育体系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2 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教育质量可以得到显著提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学习支持和指导。这种教育模式的改革对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3 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智能应用渗透到各个行业,实践性比较强,但高校本身很难提供产业应用场景。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实现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的互补,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使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锻炼科学研究的动手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建设目标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的变革应以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智能推荐系统为研究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研究方向,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前沿知识。其次,导师应引导研究生掌握人工智能学科的基础科学理论与技术手段,培养其数据思维,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效率。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助力其全面发展 [5]。此外,导师需提升跨学科指导能力,引导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研究,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指导模式的创新策略

3.1 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资源的优化

将人工智能(AI)技术主动嵌入高等教育中(即“嵌入观”),AI 不再被动扮演工具的角色,而是作为学科体系和育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6]。研究生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对学术资源的需求极为庞大,涵盖文献、数据、案例等多方面。导师可运用文献推荐系统,依据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及课题方向,为其精准推送最新学术论文与前沿研究成果,助力学生及时把握学术动态,提升研究效率与质量。

3.2 开展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

鉴于研究生在学习背景、兴趣爱好及研究能力方面的显著差异,导师可依据研究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成绩表现及研究进展,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借助智能学习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学习进度,并据此灵活调整学习内容与难度。针对某一知识点掌握薄弱的学生,系统可自动推送补充学习材料与练习题;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则可提前布置更具深度的研究任务,从而精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效果与研究质量。

3.3 培养研究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导师可在教学中融入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应用该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开设人工智能应用课程,介绍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场景;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与实践活动,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还能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培育潜在创新人才。

4 总结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的变革与创新策略。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亟需适应新时代要求,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指出其对教育模式创新、教育质量提升、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建设目标,包括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等。在创新策略方面,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资源优化、开展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以及培养研究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等具体措施。这些策略旨在帮助导师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新的指导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国胤 , 瞿中 , 赵显莲 . 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 + ”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J]. 计算机科学 ,2020,47(04):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年)[R].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

[3] 赵涛 , 宋省身 , 邓劲生 .“人工智能 +”背景下学科交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J]. 科教导刊 ,2021,(01):8-9.

[4] 向涛 , 杨吉云 , 廖晓峰 . 人工智能时代下通识教育对研究生综合素养的育化作用 [J]. 高教学刊 ,2022,8(01):1-4.

[5] 陶红 . AI 技术在个性化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J]. 教育进展 , 2024, 14(8): 100-105.

[6] 陈仕华 , 杨榛 . 新文科背景下 AI 赋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学科为例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5,28(01):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