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群众文化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作用
次仁德吉
西藏昌都市察雅县王卡乡文化服务中心 西藏 察雅县 854300
一、县乡群众文化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作用体现
(一)文化载体的承载与展示作用
县乡群众文化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承载和展示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节庆活动是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如民族传统节日中的祭祀仪式、歌舞表演、民俗竞技等,集中呈现了民族的历史记忆、礼仪规范和审美追求,使参与者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民间艺术活动如地方戏曲演唱、传统手工艺制作、民间故事讲述等,以群众自编自演、互助互学的方式,将民族艺术形式和技艺代代延续,确保文化表现形式的完整性。日常生活中的民俗实践,如饮食习俗、服饰文化、居住传统等,通过群众的日常遵循和相互影响自然传承,使民族优秀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群体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文化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作用
县乡群众文化在建构和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群众在共同参与本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共享的文化符号、仪式流程和情感体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例如,集体参与民族舞蹈表演、合唱民族歌谣等活动,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共同守护和传承地方传说、方言俗语等,能强化对民族文化独特性的认知。这种文化认同不仅表现为对文化形式的接纳,更体现为对文化精神内核的认同,使群众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能够保持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与坚守,为文化传承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文化技艺的代际传递与延续作用
县乡群众文化为民族优秀文化技艺的代际传递提供了有效渠道,确保传统技艺和知识得以延续。在家庭和社群场景中,长辈通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将民间技艺如编织、陶艺、传统音乐演奏等传授给晚辈,这种 “手把手” 的传承方式兼具实践性和情感性,使年轻一代在掌握技艺的同时,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社区中的文化能人、民间艺人通过组织技艺培训班、开展展示活动等,吸引年轻人参与学习,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代际传递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记忆的延续,使民族优秀文化在代际更替中保持活力,避免因无人传承而消失的风险。
二、县乡群众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冲击
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对县乡群众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带来显著冲击。城镇化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县乡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减少,传统活动如村落庙会、集体民俗仪式等因参与者不足而逐渐式微。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使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便捷化、娱乐化的城市文化,对节奏较慢、形式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兴趣降低,导致传统活动的吸引力下降。此外,城市文化的强势渗透,如流行音乐、网络文化等,挤压了民族优秀文化的生存空间,部分传统习俗和技艺因缺乏展示平台和受众支持而逐渐被遗忘。
(二)传承主体弱化与断层风险
传承主体的弱化使县乡群众文化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面临断层风险。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年龄增长,其传承能力逐渐减弱,而年轻一代因外出务工、职业选择多元化等原因,难以全身心投入传统技艺学习,导致许多传统技艺和习俗面临 “人亡艺绝” 的困境。传承主体的文化素养不足也影响传承质量,部分传承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导致传承内容简化或失真。家庭传承功能的弱化进一步加剧了断层风险,现代家庭生活节奏加快,长辈与晚辈共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时间减少,通过家庭传递文化的渠道逐渐狭窄。
(三)资源保障不足与形式单一
资源保障不足和活动形式单一制约了县乡群众文化传承功能的发挥。县乡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活动场地简陋、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的需求。专业人才匮乏,缺乏既懂民族文化又擅长组织策划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群众文化活动多停留在自发、零散状态,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活动形式长期单一,多为传统的歌舞表演、庙会等,未能结合时代特点和群众需求进行创新,难以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文化传播的需求,影响了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广度和深度。
三、强化县乡群众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用的路径
(一)创新传承方式与活动形式
创新传承方式与活动形式是增强县乡群众文化传承活力的关键。将传统群众文化活动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如在传统节庆中融入新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环节,利用短视频平台记录和传播民间技艺、民俗活动,扩大文化影响力和覆盖面。开发民族文化体验项目,如开设传统手工艺工作坊、民俗体验课程、民族文化研学活动等,让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传承意愿。推动群众文化活动与旅游、教育、乡村振兴等工作相结合,如举办民族文化旅游节、将民间艺术纳入地方校本课程、依托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使民族优秀文化在融合发展中拓展传承场景,提升传承的可持续性。
(二)培育传承队伍与强化主体意识
培育专业传承队伍并强化群众的主体意识,是解决传承断层问题的核心。建立民间艺人扶持机制,通过资金补贴、技能培训、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民间艺人收徒传艺,提升其传承积极性和专业水平,发挥其在传承中的引领作用。加强青少年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族历史等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和非遗保护实践,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兴趣和能力。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如成立文化合作社、非遗保护协会、民俗研究小组等,凝聚群众力量,引导群众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增强其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完善资源保障与协同机制
完善资源保障与协同机制,为县乡群众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供有力支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善县乡文化设施条件,如建设文化活动中心、非遗展厅、传统技艺传习所等,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固定场地;设立专项文化传承资金,用于支持民间艺人培训、传统活动举办、文化资源整理等工作。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公益基金会等通过捐赠、合作、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县乡群众文化发展,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资源保障体系。建立文化部门、教育机构、科研单位、社区之间的协同机制,如文化部门提供专业指导,学校负责青少年教育,科研单位开展文化研究,社区组织具体活动,形成传承合力,确保民族优秀文化在县乡群众文化中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结束语:县乡群众文化作为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承载文化内涵、建构文化认同、促进代际传递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现代化冲击、传承主体弱化等挑战,需通过创新传承方式、培育传承队伍、完善资源保障等路径,充分释放其传承功能。未来,随着社会对民族文化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县乡群众文化将在激活民族优秀文化生命力、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文化自信的构建和民族复兴的实现注入深厚的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 崔志芹 . 关于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思考 [J]. 办公室业务 , 2018, (01): 40.
[2] 虞国英 . 镇乡群众文化现状分析 [J]. 商业文化 ( 学术版 ),2019, (04): 278.
[3] 瞿召章, 范宁生. 略论区乡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J]. 戏剧文学 , 2024, (05): 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