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季颖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摘要: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改革实践。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热点。小学阶段作为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大单元教学

引言: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理念认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单元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理解单元设置及内部系统关联,教师可以形成整体化的教学形态,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建立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和具体。一些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未能充分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导致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也无法有效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部分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情感培养。同时,教学形式缺乏创新和多样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实施大单元教学。他们可能缺乏对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无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单元教学的效果,评估方式不合理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当前的评估方式主要以考试和记忆为主,缺乏对学生思辨、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这种评估方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也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和联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学科壁垒,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孤立无援,难以形成合力。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大单元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原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规范,更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情境模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单元教学还有助于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形成整体化的教学形态,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大单元教学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实施大单元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法治精神的优秀公民。

三、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核心素养

教师在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时,务必明确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置于核心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以“遵守公共秩序”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应设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通过分析公共场所不遵守秩序导致的混乱和后果,让学生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必要性;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不同场景下维护公共秩序,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更能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体验,从而真正内化道德规范和法治精神。通过这样具体、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道德和法治素养,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在“保护环境”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贴近学生、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搜集大量关于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视频、图片和案例,通过展示这些生动直观的资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地的环保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环保宣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环保行动的乐趣和成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会环保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使教学更加贴合实际、贴近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实践体验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深度体验道德和法治知识,进而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并有效提高核心素养。在“交通安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场景,如过马路、乘坐公交车等。学生们积极参与,分别扮演行人、司机、乘客等角色,在模拟的环境中亲身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遵守交通规则,还学会了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自我保护措施。通过模拟不同的交通情境,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交通安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加珍惜生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模拟的环境中感受到了道德和法治的力量。通过实践体验,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道德和法治知识,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素养。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体验道德和法治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提高核心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思维训练,培养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道德和法治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以“诚信教育”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诚信的内涵和价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发现同学作弊,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有的表示会立即向老师报告,有的则认为应该私下提醒同学。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要诚实守信?作弊会带来哪些后果?”学生们在讨论中逐渐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作弊不仅会损害个人的声誉和形象,还会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甚至可能触犯法律。通过这样的提问和讨论,教师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诚信的重要性,还教会了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诚信。学生们在讨论中学会了换位思考、权衡利弊,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道德和法治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能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更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以“社区服务”这一单元为例,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社区服务任务,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项具体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共同策划、分工合作、互相支持,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的初期,学生们可能会面临意见不合、分工不均等问题,但正是这些挑战促使他们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寻找共同点和解决方案。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借助团队的力量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形成了默契和信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学生们深刻体验到了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喜悦和成就感。他们了解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更能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更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以全面、细致地评估学生在道德和法治方面的学习表现。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等多维度评价方式,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通过考察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教师可以了解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对于在道德和法治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发挥榜样作用。而对于表现不足的学生,教师则应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提高学习效果,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还应注重评价的反馈作用。教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教师还应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在深入研究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后,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教学理念的深远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思辨能力、开展小组合作以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多维度的教学策略,我们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更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我们应继续深入探索和完善这一教学策略,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濮阳舒煜.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J].教育艺术,2024(02):70.

[2]陈爱芹.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J].教育,2024(0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