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 企业转型的新引擎
鞠理舟 马若雨
南通理工学院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1
一、 转型的双刃剑:新机遇伴随新风险的几何级扩张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安全已成为计算机网络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各类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的生成、传输和存储变得愈加频繁和复杂 [1]。数字化转型这一过程在创造无限可能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传统的风险格局,使攻击面呈现几何级的爆炸性扩张。
首先体现在物理边界的彻底瓦解与逻辑世界的无限延伸: 传统企业的 IT 架构像一个中世纪的城堡,有着清晰的护城河和城墙(企业防火墙),内外分明。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特征移动化、云端化、远程化—正在彻底推倒这堵墙。员工通过个人设备在任何地点接入 SaaS 应用,核心业务系统部署在公有云上,物联网传感器遍布全球生产线,供应链系统通过 API 与合作伙伴深度集成。企业的业务边界变得无限模糊且动态变化,传统的基于边界的“守门式”安全防御策略几乎失效。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发现:在数字化企业中,数据不再是业务的副产品,而是生产的“原材料”和价值的“产出品”。客户画像、交易记录、工业参数、AI 算法模型等,构成了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然而,数据的高度集中和价值化也使其成为攻击者眼中的“皇冠上的明珠”。其中,数据泄露风险源于内部管理疏漏或外部供应链攻击,未加密传输与存储的隐私信息易被截获并用于非法目的 [2]。一旦发生大规模泄露、勒索加密或被竞争对手窃取,企业面临的将不仅是直接的财务损失、巨额合规罚款(如 GDPR、数据安全法),更是无法挽回的品牌声誉崩塌和客户信任流失,其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
而后,伴随着技术栈的极度复杂化与供应链风险的加剧。转型企业普遍采用混合多云架构,大量引入开源组件和第三方 SDK,连接数以万计的物联网终端。每一个新引入的云服务、每一个开源库的漏洞、每一台联网设备,都可能成为攻击者入侵的“跳板”。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在提升业务效率与灵活性的同时,也显著放大了企业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安全与转型不再是可切割的两个部门职责,而是深度融合、休戚与共的一体两面。忽视安全,所有转型成果都可能在一夕间归零。
二、 深度融合:网络安全从“ 成本中心” 到“ 价值赋能者” 的战略跃迁
过去,网络安全团队常被视为业务创新的“绊脚石”和“刹车器”,其管控要求常以“影响体验”、“拖慢进度”为由被业务部门抵触。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这种对立思维必须被彻底颠覆。网络安全必须完成从被动合规到主动赋能、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创造者的战略跃迁。
1.DevSecOps:安全贯穿数字转型每一步
数字时代要求应用快速更新、持续发布。以往“开发完再补安全”的做法就像临时抱佛脚,质量难保证,还会拖慢进度。DevSecOps 把安全能力提前植入开发与运维全流程,实现“安全左移”。比如:需求阶段就分析潜在威胁;写代码时用工具实时查漏洞;构建环节自动做安全扫描(SAST/DAST/IAST);部署前检查镜像安全;上线后持续监控应用行为。这一切靠自动化工具完成,安全不再拦路,而是变成流水线上的高效质检——最终实现又快又稳的数字应用交付。
2. 云原生安全:共担责任,灵活防御
云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企业必须彻底理解与云服务商(CSP)的“共享责任模型”:云平台本身的安全(物理设施、网络、主机基础设施)由云厂商负责,但云上一切内容的安全(数据、身份、应用、网络配置、操作系统)则由企业自己负责。转型企业必须摒弃“上云即安全”的误解,积极采用云原生安全工具:
CSPM:自动检查并修复云配置错误(比如误开公网访问),防止数据泄露;
CWPP:保护云上虚拟机、容器、函数等负载;
CASB:管控 SaaS 访问,执行策略,防数据违规外传。
3. 数据安全治理:护好数字化的核心资产
数据是数字化的核心成果,必须重点保护。要建立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机制。
先做好分类分级——识别出关键数据和敏感信息,按级别做不同防护。存储和传输中的数据一律加密;开发测试等环境坚决用脱敏数据,从源头降风险。同时在网络和电脑上部署DLP,深度检测内容,阻断敏感数据被违规带走或上传。
三、 文化与组织:铸就“ 人” 这一最坚固也最脆弱的安全防线
技术易得,文化难建。在网络安全中,最大的变量始终是“人”。技术防线可以被攻破,但一个全员具备高度安全意识的组织文化,将成为最持久、最有效的防御层。
网络安全必须是“一把手工程”。企业最高管理层必须将网络安全风险提升到与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同等重要的高度。CISO(首席信息安全官)需要跻身决策层,能用业务语言向管理层阐释安全风险与投资价值,将安全目标与业务成果(如客户信任、品牌价值、合规准入)紧密挂钩,从而获取持续的战略支持和资源投入。
安全不仅仅是安全团队的责任,而是每一位员工的职责。必须开展持续、生动、有针对性的安全意识培训,将安全理念内化为员工的行为习惯。培训内容应贴近实际工作场景,如如何识别高级钓鱼邮件、如何安全使用云盘、如何在家安全办公等。可以定期组织钓鱼攻击演练,让员工在“实战”中提升警惕性。
打破安全、开发、运维、业务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可以通过成立“安全冠军”计划,在每个业务团队中培养一名对安全感兴趣的关键人员,作为安全政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将安全意识更深度地渗透到业务一线。
四、结语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营造良好数字经济生态,必须筑牢网络安全屏障。网络安全风险作为组织面临的十大风险之一 [1],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 [3]。企业应该将网络安全作为核心战略支柱,深度融入到转型的蓝图、流程和基因之中。网络安全不应被视作拖慢转型速度的“刹车片”,而是守护价值的盾牌,更是创造价值的引擎。以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维护企业正常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4]。所有成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都必然是技术创新与网络安全双轮驱动、齐头并进的旅程。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那些能最早领悟并实践这一理念的企业,不仅能够有效管理风险,更将赢得客户、合作伙伴和市场的终极信任,从而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行得更稳、走得更远,真正驾驭未来。
参考文献
[1] 吴建军 . 信息安全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 [J]. 集成电路应用 ,2023,40(02):258- 259.
[2] 安玲 .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在校园网络的应用研究 [J]. 中国信息界 ,2024(01):123- 126.
[3] 田玲,崔靖茹,王正文 . 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风险管理和企业价值 [J]. 保险研究,2024 (4):3- 19.
[4] 陈振华 .H 公司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2.
1、
作者简介:
鞠理舟(2003.11—),女,汉族,籍贯:江苏盐城人,信息工程学院,22 级在读本科生
马若雨(2004.7—),女,汉族,籍贯:安徽阜阳人,信息工程学院,22 级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