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现代化建设路径探讨
次仁
阿里地区水利局 西藏 阿里地区 859000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水旱灾害呈现出频发、突发、并发的新特征,对传统防御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基于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案例归纳等方法,系统探讨水利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研究旨在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化防御体系,探索提升灾害防御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水安全保障提供决策参考。通过防御体系现代化建设,将显著提高灾害监测预警的精准性、工程设施的可靠性、调度管理的科学性,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战略转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本研究对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水利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灾害系统理论
灾害系统理论为防御体系建设提供了整体性视角。水旱灾害是自然变异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防御体系建设需统筹考虑致灾因子、承灾体和防灾能力三要素。灾害链概念揭示了水旱灾害的衍生和次生效应,要求防御体系具备多灾种联防联控能力。系统脆弱性分析指出了防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为现代化建设明确了重点方向。灾害系统理论强调防御体系的综合性和协调性,避免单一措施或局部优化的局限性。基于该理论的防御体系建设,能够从系统层面降低灾害风险,提高整体防御效能,实现灾害损失的最小化。
(二)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为防御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风险识别技术帮助全面掌握水旱灾害风险分布和演变规律。风险评估方法量化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为防御决策提供依据。风险防控策略强调关口前移,通过消除或降低风险源、减少暴露度、提高抗灾能力等多途径降低风险。风险分担机制探索保险、金融等市场化手段分散灾害损失。风险管理理论指导下的防御体系建设,实现了从应急抢险向风险管控的转变,从单纯工程防御向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转变,体现了现代防灾减灾理念的发展方向。
二、水利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内容
(一)监测预警系统智能化
智能化监测预警是现代化防御体系的基础支撑。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覆盖范围,消除监测盲区。升级监测设施设备,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度和频次。开发智能预警模型,融合多源数据,提升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预见期。建设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预警信息的精准靶向发布。完善预警响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转化为有效的防御行动。监测预警系统的智能化建设,能够显著提高灾害的早期识别和快速预警能力,为防御决策争取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二)工程体系布局优化
工程体系是防御水旱灾害的物质基础。水库枢纽工程提高流域洪水调控和抗旱供水能力。堤防达标建设增强重点区域的防洪保护水平。蓄滞洪区优化布局提供洪水调蓄空间。抗旱水源工程保障干旱期供水安全。生态水利工程增强系统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工程体系建设坚持系统治理理念,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工程网络。通过工程体系的优化布局和提质升级,构建起更加安全可靠的灾害防御基础设施,为应对极端水旱事件提供坚实的工程保障。
(三)调度管理协同化
协同调度管理是发挥防御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建立流域统一调度机制,统筹防洪、供水、生态等多目标需求。完善多部门会商决策制度,形成防御工作合力。构建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实现上下游、左右岸的协同防御。优化应急预案体系,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调度指令的执行监督,确保防御措施落实到位。协同化调度管理打破了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行动协调,实现防御体系各要素的高效协同,全面提升灾害防御的整体效能。
三、推进防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动防御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加强基础研究,揭示水旱灾害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攻关关键技术,突破精准预报、智能调度等技术瓶颈。推动装备升级,研发新型监测设备和抢险装备。建设数字平台,构建防御体系的数字孪生系统。培养专业人才,打造高素质的技术团队。促进成果转化,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强化科技支撑需要产学研用协同推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防御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不断提升防御体系的科技含量和智慧水平。
(二)完善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是防御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为防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协作方式。优化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灾害风险普查和评估。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防御体系建设资金渠道。强化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建设任务落实。制度保障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构建起适应现代化防御体系要求的制度框架,为防御体系建设提供规范引导和政策支持。
(三)推动社会参与
全社会共同参与是防御体系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完善参与机制,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培育市场主体,发展防灾减灾产业。创新合作模式,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路径。建立志愿者队伍,充实基层防御力量。强化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推动社会参与需要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防御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为防御体系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结束语
水利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技创新、制度完善和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本文构建的现代化防御体系框架和实施路径,为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研究表明,通过监测预警智能化、工程体系优化和调度管理协同化等措施,能够显著提高灾害防御的精准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和经济社会发展,防御体系建设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更高要求。水利部门应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防御体系现代化建设。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机制完善,必将构建起更加安全、智能、高效的现代化防御体系,为国家水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防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将推动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为全球水旱灾害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婉莉 . 河南省水利厅召开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视频会议[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 2025, 54 (04): 92.
[2] 魏晓雯 . 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 全面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 [N]. 中国水利报 , 2024-10-31 (007).
[3] 窦存钊 . 水利工程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的作用及优化策略[J]. 水上安全 , 2024, (20): 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