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麦高产种植过程中全程植保技术研究

作者

朱世起

宁津县津城街道办事处 山东德州 253400

摘要:中国身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小麦已成为最普遍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追求小麦的高质高产成为各生产者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目标。面对对小麦品质与产量的高标准要求,传统种植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这就需要对传统技术进行革新,发展全面的植物保护技术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将从全程植保技术的基本理念和关键技术着手,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以期对其过程和技术有深入理解。

关键词:小麦;高产种植;全程植保技术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背景下,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农业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的培育。然而,我国生物灾害问题突出,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因此,生产商应秉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遵循“绿色植保,全程植保”的原则,运用全程植保技术,结合生物防治和精确用药来保护小麦。全程植保技术是在原有种植技术基础上,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

1小麦高产种植植保过程

1.1小麦种子的选择、处理

1.1.1小麦种子的选择

合理选择小麦种子是实施高产植保技术的前提,要求种子适应种植地环境,符合市场对小麦苗的需求,并与当地小麦产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1.1.2小麦种子的处理

种子处理是小麦高产种植的关键环节,通过使用适当的药剂,均匀搅拌进行消毒杀菌,以提高种子的存活率和生长稳定性。在此过程中,需将10mL浓度为2.5%的种衣剂与0.5kg清水混合,然后加入10kg小麦种子进行拌种,以增强种子的繁殖能力。

1.2土地的整理与施肥

1.2.1土壤条件与要求

土壤条件作为小麦高产种植技术的基础平台,其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为了确保小麦最佳生长状态,土壤需经过精细调理,使其pH值、疏松度、养分含量和水分状况均能满足小麦种子的理想需求。理想的土壤深度应达到25厘米以上,这样能显著提升小麦的整体产量。

1.2.2施加药剂的选择

药剂的应用旨在通过精准防治在小麦生长周期中的病虫害,以保障高产优质。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的试验中,采用高效植保技术成功抑制了麦芽的病虫害。优化后的药剂选择包括:在播种初期,每650平方米土地施用30克万控和18.7%的嘧菌酯·丙环唑,预防小麦倒伏和纹枯病的发生;而在抽穗开花阶段,应对赤霉病、蚜虫和白粉病采取差异化防治,如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分别施用150克25%氰烯菌酯、50克18.7%的嘧菌酯·丙环唑和75克25%吡蚜酮;至于提升千粒重,应在灌浆期使用30%苯甲·丙环唑或12.5%氟环唑以促进灌浆过程。

1.3播期与播量的把控

适时播种是确保小麦健壮生长和穗数的关键。过早播种可能导致幼苗过度生长,不利于冬季安全越冬;而过晚则可能影响根系发育和冬前分蘖。黄淮海地区的典型播种时间为10月中旬。播种量应根据小麦品种特性调整,大穗型小麦因其分蘖能力弱,应适当增加播种量;而中小穗型小麦由于分蘖能力强,应适当减量。土壤肥力状况也会影响播种量,肥沃土壤可适当减少,贫瘠土壤则需适当增加播种量。

1.4田间管理

在小麦栽培过程中,精心的农田管理对于实现高产优质至关重要。管理活动主要涵盖三阶段:冬季管理、春季管理及穗期管理。冬季管理侧重于通过除草和灌溉来维护幼苗根部的健康;春季管理则涉及肥料和水分的调控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应根据麦苗的不同状态,推迟强壮苗和旺盛苗的肥水供应,避免群体过度拥挤,同时加强对晚播苗和虚弱苗的早春关怀,以促进它们的分蘖和结实。病虫害控制方面,需在小麦返青时采取药剂防治,以阻断根茎类疾病的侵袭。穗期管理在抽穗至收获前进行,是决定产量的关键阶段,需特别关注病虫害防治、根系健康,适时叶面施肥,确保矿物质营养充足,促进光合作用的高效进行。

2小麦高产种植全程植保技术分析

2.1小麦高产种植播种期植物保护

小麦播种阶段的植保工作依赖于农业控制手段,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案和微生物菌剂,针对性地抑制病虫害,这有助于优化土壤微生态,提升有益微生物的数量,限制病菌的活动和生存空间,从而减轻对小麦的危害。鉴于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揭示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对多种小麦疾病的有效抵抗性,种植者应高度重视抗病品种的选择,明确抗病育种的重要性,以农业控制策略积极应对小麦疾病。

2.2小麦高产种植越冬期植物保护

小麦越冬期间,第三至第四叶期是根部病害最活跃的时期,可施用苯甲丙环唑和戊唑醇溶液处理根茎部。此外,针对野燕麦等杂草,可在小麦出苗后约40天,采用4%啶黄草胺进行化学除草,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并为返青期做好准备。

2.3小麦高产种植返青期植物保护

小麦种植返青期容易产生麦蜘蛛、麦蚜等虫害以及根腐病、纹枯病等病害,一旦对小麦的返青期植物保护控制不合理,就会导致小麦大幅度减少甚至绝收。因此,在小麦返青期,需要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的虫害和病害进行施加药剂处理,对于根部病害,可以使用苯甲丙环唑对根茎部位进行喷洒;对于麦叶蜂等虫害,可以在见虫时再进行浓度为2.5%的氟氯氰菊酯和螺螨酯的喷洒;而白粉病,需要技术人员创设田间发病模型,在白粉病产生前期,使用浓度30%的苯醚甲环唑进行小麦植株的药物喷洒,有效防止白粉病病情的传播和发展。

2.4小麦高产种植麦穗期植物保护

小麦种植的麦穗期主要有赤霉病、红蜘蛛等病虫害,有时甚至会有条锈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其中,小麦赤霉病在影响着小麦产量的同时,还会造成人和动物的中毒,因此,需要技术人员了解其发生的相关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有实验数据表明,赤霉病与小麦扬花期间的晨雾、日数以及雨水息息相关,于扬花期浸染,灌浆期发病,有很大的延时性和广泛性,但就目前而言,并没有赤霉病的抗性品种,因此,只能采取药剂喷洒的方式控制赤霉病的产生,该药剂以浓度30%的苯醚甲环唑为主、以浓度40%的戊唑咪鲜胺为辅,对田间的菌源量进行压制,以保护小麦不受赤霉病的侵染。

3结语

总而言之,植物保护技术是小麦高效、优产的重要措施,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植物保护技术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结构优化、生产布局、种植制度等,都需要技术人员顺应发展趋势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保证该项技术能够从小麦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出发,通过源头治理、抗性治理等工作,对小麦的病虫害产生进行专业且严格的防治,以确保小麦的高产、优产种植。

参考文献

[1]龚新成,吴成.绿色小麦高产栽培全程植保技术研究[J].农家致富顾问,2021(2):46.

[2]李小勋.小麦高产种植全程植保技术研究[J].农村百事通,202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