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镇宁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作者

管鹏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贵州镇宁 561200

摘要:对镇宁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镇宁县凭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南果北蔬中药材”的多样化产业布局,如南部的蜂糖李、火龙果等,北部以蔬菜和生态牧养为主,中部则是小黄姜、瓜蒌等主导产业。目前,本县农业产业发展还存在主导产业的组织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等问题。针对其现状,建议聚焦规模优势,继续发挥主导产业的领导地位;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合力;并加强要素保障,确保资金和服务支持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建议;镇宁县;

前言

近年来,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市委“1558”发展思路和县委农业现代化“一二三四”(打造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战成果样板区,强化农民和市场两个主体,守牢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耕地保护三条底线,狠抓蜂糖李、小黄姜、生态渔业、瓜蒌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思路,聚焦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 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形成“南果北蔬中药材”产业布局

镇宁县地形呈南北狭长状,地势北高南低,南北最大相对高差1322米,平均温差6.8摄氏度,南部片区无霜期达328天,立体气候显著[1]。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形成了镇宁县农业产业的多样性,南片区以发展蜂糖李、火龙果、芒果、百香果等精品水果为主,北片区以发展蔬菜、生态牧养等产业为主,中片区以发展小黄姜、瓜蒌等产业为主的“南果北蔬中药材”产业布局[1-3]。特别是蜂糖李、小黄姜2023年种植面积分别为22.01万亩、14.7万亩,单品种植规模全省第一。

1.2 依托丰富的水资源,生态渔业产业加快发展

镇宁县水域生态环境好,以红辣河为代表的冷水资源,常年水温在17-21℃,特别适合鲟鱼等冷水鱼养殖[4]。依托丰富生态水资源优势,着力将红辣河发展为梯级集中连片生态渔业养殖示范带[4]。目前,镇宁县拥有冷流水养殖基地4个、养殖面积250亩,2022年冷水鱼产量3000吨。现正在建设养殖基地2个,面积153亩,预计年产量1542吨,达产后镇宁县以鲟鱼为主的冷水鱼年产量全省第一,全省占比预计达18%左右。

1.3 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当前镇宁县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蜂糖李、小黄姜、生态渔业、瓜蒌等优势单品规模在全省排名前列,成功创建了6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培育了黔棠姜、牛来香等1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23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 5-9]。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18年以来镇宁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连续5年排名全市第一。蜂糖李主产区六马镇2021年、2022年分别获评全省唯一一家“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和“超十亿元镇”称号。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镇宁县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制约着产业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

2.1 主导产业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高

镇宁县现种植水果48.4万亩,中药材17.9万亩,蔬菜42.84万亩,食用菌4553万棒,茶叶7.41万亩,生猪出栏13.3万头,牛出栏2.62万头,家禽出栏257.3万羽,生态渔业7500吨,虽然各产业初具规模,但生产经营主要是农户自主发展,标准化、组织化和品牌化程度低。如:“镇宁蜂糖李”作为镇宁县乡村振兴的样板产业,目前,种植主体达1.5万户,其中种植规模20亩以上的只有2286户、20亩以下农户有12716户,存在种植主体多、组织化程度低以及标准化种植技术不统一的现状,导致部分种植户亩产效益低、品质不稳定[7, 10, 11]。同时在品牌效应上,缺少叫得响的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

2.2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不明显,市场主体小散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载体”,是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的保障,镇宁县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1家,仅占全市的12%,在全市处于中下游水平,深加工企业62家,2022年农产品加工转换率仅为36.01%,在全省排名倒数。如:蜂糖李、小黄姜虽然种植规模全省最大,但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业“接二连三”动力不足,小黄姜、瓜蒌加工企业只有1家,蜂糖李、生态渔业无深加工企业。

2.3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抵抗农业自然灾害能力弱

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和申报高标准农田、冷藏保鲜项目,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但财政扶持资金有限、社会资本投入少、投资建设渠道单一,基础配套设施仍然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部分地方水利设施、机耕道、防雹设施等不能满足生产所需。如:镇宁县六马镇红旗等村产业机耕道差200多公里,部分缺灌溉水池。六马镇弄袍村、沙子乡沙包村、宁西街道十一村等地区集资修通的机耕道没有硬化,良田镇坝草村地理区域优越,拥有高速匝道路口和码头,水、路利交通便利,作为镇宁县火龙果、百香果等产业主产区,无集散中心和农贸市场,制约产业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聚焦规模优势,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继续保持主导产业在全省规模优势。稳定蜂糖李、小黄姜种植面积优势,重点推进蜂糖李研究院建设,确保蜂糖李优势品质“基因”,实现优质品种迭代升级;稳步扩大瓜蒌种植规模,充分利用休耕地、轮作地等发展瓜蒌[7, 12, 13]。二是狠抓种养殖端提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生产方式,推动蜂糖李、瓜蒌、小黄姜标准化种植[14, 15]、精细化管理,以打造蜂糖李示范园等带动散户标准化水平,大力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联防联治,强化果园、田间管理,力争3年内实现覆盖带动产区60%的种植基地向标准化改造,5年内基本实现标准化改造全覆盖,全面引领提升种植端水平。围绕红辣河资源,科学布局红辣河梯级产业带,将镇宁县打造成为全省生态环保型冷水鱼养殖示范县。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在水利设施、机耕道建设,防雹设施等方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农户自筹、市场主体建设等方式进一步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同时,大力开展进园路、排洪沟渠、防雹网、水肥一体化、气象基础能力等建设改造,加强蜂糖李等主产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着力提升蜂糖李、小黄姜等主导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3.2 聚焦品牌塑造,全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围绕蜂糖李、小黄姜等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三品联动,重点树立全国李类品牌价值第一。一是抓好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加大“镇宁蜂糖李”、“镇宁樱桃”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宣传打造,建立健全农产品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区经营主体监管力度,提高镇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占有率。二是抓好企业品牌创建。大力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主动创建自己的企业品牌,扶持黔棠姜、福呱呱、黄果树果业等企业品牌培育壮大,在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狠下功夫,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推荐会、品鉴会,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三是抓好产品品牌创建。通过开展品牌发布会、经销商见面会、蜂糖李节、产业峰会、广州专场推介等活动,强化央视广告、机场、高铁等社会面和新媒体宣推,培育“立得住、叫得响、卖得好”具有市场竞争力品牌。持续强化产品品牌体系的打造,推动“镇宁蜂糖李”公用品牌整体协调发展。按照国家关于品牌价值评价的标准要求,做好品牌塑造和价值提升建设工作,综合提升镇宁蜂糖李品牌价值和强度。

3.3 聚焦产业链延伸,全力提高农产品市场价值

一是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壮大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持续增强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延伸产业链条。二是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在蜂糖李产业方面,强化与龙头渠道商首杨、百果园、盒马鲜生、杭州开浦果萃等合作,做好目标市场研判,提前对接龙头渠道商做好订单签订业务。积极推动乡镇平台公司、合作社、经纪人及种植户协同参与黄果树果业公司销售体系中,提升市场统筹能力和定价主导权。在小黄姜产业方面,全力加强产销对接力度,依托公司、职业经济人等开拓市场,组织企业、大户等积极对接大市场,同时通过电商等渠道找市场销路,确保好姜卖出好价钱,为农户解决销售问题,带动农民增收。

3.4 聚焦组织建设,全力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合力

一是加快散户、农户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转型。组建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升农民主体地位的主要方式,有效推动镇宁县主导产业组织化建设。依托镇宁县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在蜂糖李、小黄姜、瓜蒌等主导产业上积极引导农户向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不断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组织化建设。二是深化产业组织模式。加快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组织模式,实现从种植、商品化转换、市场渠道搭建的全过程参与,全面提高组织化程度。如:在蜂糖李产业上力争到2025年实现龙头体系对资源掌控达60%以上,提升控果率;在瓜蒌产业上,深化“龙头企业+农户+订单回购”的组织模式,强化贵州优作惠农有限公司带动,在提供瓜蒌苗、技术指导、产品收购等环节加以支持,确保种植主体的收益得到保障。

3.5 聚焦要素保障,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加快发展

一是强化资金保障。着力统筹整合各方资金,推动相关涉农资金源头整合,发挥资金集聚优势,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二是提升服务企业水平。进一步加强营商环境转变,按照“县级领导包规上企业、科级干部包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要求,选派业务熟悉、责任心强和服务意识好的同志赴企业开展“蹲点式”帮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制定“一企一策”方案,提出精准有力帮扶措施,全面提升服务企业水平,逐步将加工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培育成上规入统企业。三是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聚焦每年的农业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立足于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提升招商项目成熟度。重点围绕蜂糖李、小黄姜、瓜蒌、冷水鱼等产业优势,开展产业大招商行动,确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注入,推动特色主导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管鹏. 镇宁县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D]. 贵州大学, 2021.

[2] 程蕾. 浅析镇宁中药材种植布局及发展前景[J]. 南方农业. 2021, 15(30): 165-166.

[3] 吕小艳,杜延卿. 越秀镇宁:瓜果飘香  情深谊长[J]. 当代贵州. 2022, 1(50): 54-55.

[4] 陈文江. 畜牧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运用与分析[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 1(7): 164-165.

[5] 杨小友. 镇宁蜂糖李:闯出大名堂[J]. 当代贵州. 2024, 1(1): 26-27.

[6] 肖祎,宋贞富,敖艳飞,等. 安顺市蜂糖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国果业信息. 2022, 39(11): 20-21.

[7] 席明,罗贤力. 浅谈镇宁县蜂糖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农家参谋. 2020, 1(3): 8.

[8] 王康. 发展精品水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以镇宁蜂糖李为例[J]. 农技服务. 2019, 36(12): 87-88.

[9] 张忠兰,付松,牟元媛. 镇宁:产业发展快  群众乐开怀[J]. 当代贵州. 2020, 1(42): 46-47.

[10] 席明,罗贤力. 浅谈镇宁县蜂糖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农家参谋. 2020, 1(3): 8.

[11] 潘欢涛,胥苡,陈红文,等. 产业扶贫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镇宁县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 1(24): 226-227.

[12] 镇宁县农业局. 镇宁蜂糖李变“黄金果”的探索实践[J]. 理论与当代. 2020, 2(5): 66-67.

[13] 王康. 镇宁六马蜂糖李基本性状及栽培技术研究[J]. 农家参谋. 2019, 3(1): 70.

[14] 吴家丽,牛力立,谭体琼,等. 镇宁小黄姜脱毒原原种繁育技术[J]. 长江蔬菜. 2023, 3(2): 53-55.

[15] 伍英,蔡汝翠. 小黄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种子科技. 2022, 40(14): 57-59.

作者简介:管鹏(1992-),男,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