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实践研究
唐晓群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惠东实验小学
摘要:在单元整体视域下审视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教育理念不仅是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更是对他们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提升。量感,作为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对长度、重量、时间、面积等量的直观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学生形成科学计量观念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单元整体;小学数学;实践研究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整体视域下的量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以量感为核心的大单元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量的全面感知和深入理解。同时,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小学数学量感的意义
良好的量感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图表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数量和度量单位的直观感知,减少因理解错误而导致的计算错误,量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用数量来描述事物的多少和大小,如购物、装箱、搬运等活动都需要对数量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量感的培养也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量是数学的基础,小学数学中的量感培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若是没有好的量感,学生在接触到更高阶段的数学时就会陷入困惑,更难理解和掌握更高级别的数学概念,量感的培养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量感需要学生通过对大小、多少等数量的感性认知和量化思维,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的基础,对提高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小学生小学数学量感的意义在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单元整体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
(一)立足教材体系,构建量感知识网络
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面积”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系统地梳理面积相关的知识点,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量感知识网络。首先,从面积的基本概念入手,让学生明确面积是指一个平面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接着,引入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理解不同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和适用场景。为了深化学生对面积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测量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面积,如课桌、黑板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面积的大小,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进行度量。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如测量操场面积、计算家庭装修中墙面和地面的面积等,让学生理解面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设计实践活动,增强量感体验
在学习“长度”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长度的概念,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小小测量员”这一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将扮演测量员的角色,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亲自测量身边常见的物体,如课桌的长度、黑板的宽度、甚至教室门的高度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长度的直观感知,还能让他们深刻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精确测量,并记录下每个物体的长度数据。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并尝试解释为什么某些物体会比其他物体更长或更短。这样的比较思维训练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估测能力,让他们在没有具体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也能大致估计出物体的长度。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富有趣味性,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数学素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量感应用意识
在学习“时间”这一单元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创设“时间小管家”的问题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将扮演时间管理者的角色,模拟规划一天的时间安排,如确定起床、上学、吃饭、休息等各项活动的时间。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时间的重要性和有限性,从而认识到合理规划和利用时间的重要性。在模拟管理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项活动都能按时完成。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还让他们深刻体验到量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时间,如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或休息,避免时间的浪费。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时间管理能力,还能形成量感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量感培养方式
在学习“容积”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虚拟现实(VR)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体验。通过VR技术,教师可以模拟出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让学生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地观察并比较这些容器的容积差异。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使得容积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在虚拟的情境中,学生可以自由探索不同容器的容积特点,理解容积与形状、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例如,通过多媒体展示容积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容积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结语:
在单元整体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学素养。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思维,从简单应用到复杂问题解决,逐步构建起了完整的量感知识体系。此外,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实践,他们逐渐形成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洁琛.关于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多元化实践策略[J].家长,2024(03):26-28.
[2]王伟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23(21):18-20.
本文系惠安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单元整体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A1452-09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