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赋能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囿与实践路径研究
丁一洪 梁开旭 马凯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摘 要: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劳动课则是有效的教学方式。项目化学习推进劳动教育的现状表现出,教师项目化学习专业性不强,对于实施劳动项目的精力以及时间不足,劳动项目的设计缺乏创新性,针对此类问题提出小学劳动课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对策,提升教师项目化学习专业知识,优化劳动课程实践分配,增加项目内容设置的创新性,从而运用项目化学习推进小学劳动教育养成学生的劳动习惯,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关键词:学习赋能;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一、项目化学习的内涵
(一)项目化学习含义
项目化学习(PBL)是屈伯克早在1918年提出的概念;到20世纪初,杜威的教育思想“做中学”促进了项目式学习的进一步发展;[1]再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项目式教学法在美国的初等学校和中学的低年级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后项目式学习逐步形成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教学模式,备受推崇。我国学者对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主要是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核心问题,通过收集信息、团队合作、实践操作和反思等过程,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2]而巴克教育研究所认为,项目化学习是让学生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从而掌握重点知识和技能,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问题解决、合作和自我管理等能力。[3]
换言之,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运用学科知识开展探究活动,要求关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在现实情境中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化学习的价值
小学劳动教育融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劳动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力,提升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交流、合作、自主学习能力。项目教学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具有价值,因为项目教学能够将劳动项目与理论知识结合,在具体项目活动中锻炼学生正确观念和必要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将教育范式具化为实用性与综合性。
二、项目化学习赋能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
(一)教师缺乏项目化学习模式的专业知识
在小学劳动课中运用项目化学习时,教师缺乏项目化学习模式的专业知识是一个突出困境。许多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习惯了以讲授为主,学生更多是被动接受知识,这与项目化学习提倡的“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于一是,许多小学教师在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法上经验不足,缺乏整合学科知识的能力、如何进行有效的协作指导以及如何评估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的深刻理解。因此,教师往往难以创造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的高质量项目任务,也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导致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可能会陷入困境,不能充分发挥出项目化学习的优势;二是多数教师尚未接受过专门的项目化学习培训,缺乏在实际教学中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和方法。由于这些原因,许多教师在面对项目化学习时感到力不从心。
(二)劳动课时投入时间与精力较短
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通常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实践和努力,以实现包括产出在内的一系列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通常需要经过几个课时的设计和实施。[4]其主要表现是,学校课程往往安排得很紧,基于工作的学习往往被边缘化,得不到与其他学科同等的时间。教师和学生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各个方面。项目式学习通常学生需要调整思维、解决问题、反思自己的作品,而这些是无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的。
(三)劳动项目设置缺乏创新
学校劳动课程过多地集中在简单的、一次性的、重复性的活动上,导致学生接触的劳动项目非常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国家不断提倡劳动教育“育人、育智“的今天,劳动教育的形式不应局限于体力劳动和手工劳动,而应更多地立足于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素质。
三、小学劳动教育推进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项目化学习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推进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因此,学校和教育管理者应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技能,教师要掌握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的项目,如何整合跨学科的知识,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使课程和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学校可定期举办跨学科学习工作坊,由专家讲解跨学科项目的理念、设计方法和实用技巧。
(二)优化劳动课程,增加课时和实践时间
在劳动项目实践中整合实施、分配劳动项目相关实践的活动内容,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活动来延长项目实施的时间,比如在“学校小花园建设”项目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规划、设计的同时,也可以在课外的时间进行植树、整理花园等劳动实践,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这种项目中学生不断进行讨论、反思、调整,教师也可以根据项目开展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节奏,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增强劳动项目的创新性与时代关联性
对于劳动教育而言,我们常忽视学生兴趣,且内容以单一技能训练为主。而项目化学习常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劳动项目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内容多样融合与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增加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劳动教育项目,来使劳动教育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实用化。如,针对第四学段设置“绿色校园生态花园”(表1)的项目。通过环环相扣的项目实施过程,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习得知识与技能,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突破,也更加贴近于学生兴趣生活。
参考文献:
[1]孔瑞瑞.浅析美式课堂上的项目学习 [J]. 基础教育参考, 2020 (03): 36-37.
[2]滕平. 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学校视角:项目化学习融入国家课程的学校课改实践 [J]. 上海教育科研, 2022 (04): 17-22.
[3]吴璇,孔凡哲. 综合实践活动获得感的意蕴与提升 [J]. 教学与管理, 2019 (29): 20-22.
[4]殷蕾. 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探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第一作者:丁一洪(1997.08-),男,汉族,四川雅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劳动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马凯(1977-),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现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劳动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