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语言基础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作者

王浩

延边大学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邮编:133002

[摘 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且置于首位,是其他三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核心素养中也提出了“语言运用”的要求,虽未明确提出“语言建构”这一要求,但初中阶段是学生在语言发展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其语言建构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梳理并积累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基础在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建构个体言语经验,培养学生能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基础知识;中学语文教学

新课标在中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可以解构成两部分来解读,分别是语言建构和语言运用。语言建构是要求学生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能够形成自己的言语经验、构建自己的言语体系;语言运用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语言建构和语言运用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途径。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和完善属于自己语言体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是教师应该重点把握的内容。

一、知识建构与教学内容

(一)语音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基础知识应该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语流音变、语调知识。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声母、韵母、声调知识系统已经有了基本的建构,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程度有限,不宜教学给学生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深层次的语音知识,教学停留在较浅层次,因此有很多学生的发音并不标准,尤其是在一些方言区,学生对某些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掌握十分模糊,比如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r难以区分。可以说,语音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是在中学阶段,语音知识的教学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教师往往默认学生能说会读就是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声母、韵母、声调的知识,在教学中不会特别注意学生在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不会从发音原理的角度纠正学生的错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发音方法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不必太过深入和全面,主要是针对学生发音不标准的部分。

语音基础知识在朗读教学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音标准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声母、韵母的发音要标准,声调要标准,还要注意把握好重读和停连等,要注意语流音变。学生如果只凭语感进行朗读,往往在细节上处理不到位,适当教给学生语流音变的相关内容,如轻声、儿化、变调、语气词“啊”的变化,能够帮助学生在朗读上更上一层楼。另外,在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教学中,尤其是古代诗词教学,适当给学生拓展古音,用古音读古文,体会古音与现代汉语在语音上的异同,对学生感知古诗词韵律之美、节奏之美是大有帮助的。

(二)词汇

有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并不重视词汇教学,认为这是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这正是忽视了词汇在语文学习中的基础地位,词汇教学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正如周达生先生所言:“加强语文教学中的词汇致学,是保证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对课文中的词语的含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对整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有透彻的理解,并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思想、品德、情感方面受到积极影响;只有在掌握了丰富的词汇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可能在阅读和表达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才有可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中学语文词汇教学上,教师首先要在教材课文注释的基础上,让学生准确理解词义,词义包含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和语境意义。词汇意义是词本身所具备的概念意义,也是学生要掌握的基础意义。语法意义是词在一个句子里所充当的语法成分,色彩意义是词所蕴含的感情色彩,语境意义是一个词处在特定的语境中时所蕴含的意义。在词汇意义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将其与色彩意义与语境意义相结合,能够对学生词汇学习有所帮助。除了课文注释中出现的词汇,其他的一些文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晦涩难懂的词汇,教师也需要要加以补充说明。

除了现代汉语词汇,教师还要格外关注学生文言文词汇的学习。文言文对中学生来说是一大学习难题,要克服这一难题,就必须得牢牢把住词汇这一关键抓手。除了对基本的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词义的掌握,尤其还要注重对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教学,对刚接触文言文的中学生来说,这类词汇的学习有较大难度。

(三)语法

9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淡化语法”观点,在此影响下,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也都对语法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语法知识学起来困难且用处不大,不值为其得花费时间,语法知识逐渐边缘化。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身处汉语环境中的学生哪怕不学习语法知识,确实也仍然能够凭语感进行交流,但是在作文写作时漏洞百出,于是,语法教学重新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关注。

关于语法的定义,一直以来有许多版本,黄伯荣、廖旭东认为:“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之一,语法是语言的组合规则,专指组成词、短语、句子等有意义的语言单位的规则。”在中学语法教学中,应该向学生讲解词、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的基本知识,但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机械的形式训练,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判断词语类别、划分句子成分等,而是要通过对语法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事实相结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法教学时,往往只重视词类、短语、句法成分的学习,对语病的检查与修改,而忽视学习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标点符号毫无疑问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写作各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直没有得到中学语文教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四)修辞

修辞是中学语文语言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将修辞默认为修辞格,但其实修辞格只是修辞知识的一部分内容,修辞知识应该包括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和句子修辞。

语音修辞一般是指韵律、节奏的整齐,比如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拟声词的使用,尤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这部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关雎》中“窈窕”是叠韵词,“参差”是双声词,再如非常经典的《声声慢》中,开头十四个叠音词的使用,都是语音修辞的优秀范例。在日常教学中适当渗透给学生押韵和平仄相关的语音修辞基础知识,有了理论知识的支撑,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古诗词韵律美和节奏感,对朗读教学也有重要意义。

词汇修辞是词汇的选择与搭配,以及辞格的使用。词汇的选择与搭配往往被教师认为是小学阶段词义辨析的任务,但其实在中学阶段,词汇的选择与搭配同样重要,这一阶段重点不是词义辨析,而是对词汇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修辞效果的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炼字、选词、同义替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修辞格的教学是目前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公认的的教学重点,但大多数教师对修辞知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总结答题套路和模板分析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实现的,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导致学生对辞格的判断模糊,对“比喻”、“比拟”这种名称相似的修辞手法不能明确地辨析和区分,以至于有的学生即使不能准确判断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但是根据答题套路和模板也能说上一二。

句子修辞一般是指对句子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进行调整,使其更好地传情达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同义句式的选择与搭配,其实也就是“炼句”,即体会句式变化对表达效果的影响。不同句式的组合,给文章整体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整句结构整齐,和谐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散句结构错杂,读起来灵活多样。朗读在让学生感受句子修辞上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通过反复诵读、对比诵读,能够让学生感知句式变化对文章节奏的影响。

中学语文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这四个方面,教师教学也应该从这个四个方面入手。语音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发音方法的知识,纠正学生发音不标准的问题,适当拓展语流音变和古音相关内容,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词汇教学既要重视对现代汉语词汇的词义辨析,更要重视文言词汇的掌握,尤其是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这类学生学起来有较大难度的内容。语法教学除了应该向学生讲解词类、短语、句法成分的基础知识,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标点符号。修辞教学内容丰富,中学语文教师普遍比较重视的修辞格教学,其实只是修辞知识的一小部分,修辞教学应该包括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和句子修辞。

二、语言运用与教学策略

(一)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语言运用的重要形式,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生动体现,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必备技能。语音和语法知识的建构能够让学生说得对,词汇和修辞知识的建构则能够让学生说得好,口语交际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更强调技能的锻炼和运用。

首先,要让学生敢言、乐言。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敢于张口说话,先要敢于说,继而才能说得好。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打造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要注意情景的创设与学生所处阶段相匹配,要难易适中,灵活有趣,贴近中学生的真实生活,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其次,要勤纠错。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话,教师少说话,学生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尤其是语音和语法上的错误,教师在学生表达时要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保证说得对,才有可能说得好。再者,要常态化。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融入口语交际教学,例如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对文中的对话进行转述、写作时先口头阐述自己的思路等等,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表达。另外,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说”很重要,“听”也很重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表达,口语交际实际上一种对话和交流,只有听明白对方的话语表达,才能有针对性地回复,以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

(二)阅读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重要形式。词汇、修辞都是解读一篇文章的关键要素,是学生能准确、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所在,这些知识的建构,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首先,要充分运用诵读法。反复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感知文章的方法,炼字、选词、炼句都可以通反复诵读加深感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抛给学生,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己体会,教师则在恰当的时候稍加点拨即可。对于文中的的关键词句,学生可能感觉到这些词句的使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具体好在哪里又难以言说,这时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反复诵读或者同义替换,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较长的文章,要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精准抓取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其次,要拓展学习资源。教材中所选的文章虽然都是很适合学生阅读的佳作,但毕竟数量有限,篇幅也有限,想要仅仅靠阅读教材中的文章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拓展学生的阅读资源,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目,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可用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对所阅读的文章有自己的理解,能够基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对文章作出个性化的解读,这既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运用的过程。

(三)写作

写作对中学生来说一直都是一种有较大难度的语言运用形式。学生学起来难度大,教师教起来也觉得难度大,所以师生双方首先都要克服畏难心理,不要把作文当成不可攻克的难题,教师要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

在词汇方面,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起来,不要只把它当成是小学阶段的任务,中学阶段也要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学生的掌握程度。于漪老师在《今天怎样教作文》中指出:“学生作文中错别字连篇,并不是特别难写的或生僻的字,而是常用字。其中相当数量是语文教材中多次出现过的字。”词汇是写作的基石,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要打牢词汇这块地基,否则,就算建成了高楼也会摇摇欲坠。在语法方面,不少学生因为语法知识掌握不到位,写作时语言不规范问题屡屡出现,语言不通、逻辑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的语法知识,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通过修改语病等形式加以练习,不仅要让学生读出句子存在问题,还要让学生知道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从源头解决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或者是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存在很大误区,滥用、误用现象频发,最常见的是作文“一逗到底”,看起来拖沓冗长,毫无逻辑。对此,教师要注重开展随文教学,在课文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标点符号的使用,提高学生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意识和能力。在修辞方面,既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修辞美化作文的主动性,也要避免学生堆砌修辞、滥用修辞的问题出现。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很好的写作范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文对其中所用的修辞进行解读,并选取片段让学生进行仿写,尽量做到边讲边练,将“讲”与“练”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修辞运用的把控能力。

中学语文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分别是口语交际、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主要是基于语音和语法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敢言、乐言;要勤纠错,注重对学生语音和语法错误的纠正;要将口语交际教学常态化;要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表达。阅读主要是基于词汇和修辞的建构,教师要充分运用诵读法;要拓展教材资源。写作主要是基于词汇、语法和修辞的建构,教师要克服畏难心理,重视词汇教学,疏通语法知识,提高修辞意识。

三、结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这四个方面开展,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口语交际、阅读、写作这三个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其中发掘具有教学价值的内容进行讲授,不求面面俱到,也不求博大高深,但是要切合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语言基础知识在教材中的的分布相对分散,教师要注重随文教学,将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常态化,融入每一堂语文课,还要注重边讲边练,将“讲”与“练”相结合,毕竟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最终还是要落脚到运用上来。

参考文献:

[1]周达生.谈中学语文课的词汇教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02):71-79.

[2]黄强军.语文课程语言知识内容的建构[J].语文建设,2009(10):4-8.

[3]骆锤炼.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言知识——中学语文语言知识系统的重建[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01):79-84.

[4]顾振彪.关于中学语言知识教材的反思与设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1):46-51.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孙志娟,程艳梅.文言文词汇教学漫谈[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2):74-77.

[7]于漪.于漪全集 12 写作教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9.

[8]边建松.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阅读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2):51-53.

[9]陈光.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言教学知识体系建设的新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5):106-111.

[10]毛成萌.关于语法教学的课堂实施路径思考[J].文学教育(上),2023(08):118-121.

[11]闫继华.语言运用:内涵理解、学习重点与教学对策[J].语文建设,2024(06):60-63.

作者简介:

姓名(出生年月日—)王浩2000年7月9日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山东省平度市

职务/职称:研究生在读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单位信息(单位全名):延边大学

所在省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邮编: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