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河钢唐钢:盘活存量资产,融入绿能产业

作者

张卫东 宋长江 曹学征 马淑文

1.唐山唐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2.河钢集团唐钢公司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关键词:河钢唐钢,新质生产力,存量资产,钢铁行业转型,绿能产业

自2013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理念逐渐由自上而下“摊牌式”的强制碳减排转而被自下而上的“自主贡献式”碳减排所取代。各国政府逐渐形成共识: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钢铁业是碳排放大户,低碳绿色转型,成为钢铁企业的战略选择。2015年6月,中国如期正式向联合国提交“国家自主决定贡献”: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同月,河钢唐钢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立项。

创新是盘活存量资产的第一驱动力

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是河钢唐钢坚定秉持绿色转型理念,与国家战略同行,着眼能源变革和技术革新,积极挖掘“绿电”的现实价值,在“双碳”背景下,主动谋划绿色战略转型而立项建设的工程。这项工程利用高强汽车板和创元方大的厂房屋顶,以项目融资方式建设7.56MW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站。对于规划设计方提交的直流汇流、集中逆变、升压并网的项目技术方案,河钢唐钢人并没有迷信这一当时所谓的“主流技术方案”,而是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对成熟的主流方案质疑,根据产线用电负荷的不同类别和配电网络的实际配置,经一年多的现场调查和反复论证,在业内率先采用全新的交流汇流、组串逆变、低压直接并网的项目技术方案,另寻设计院作专业技术论证得到可行的评价后坚决果断予以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设计、施工、供货等相关方通力合作,实现或促成实现了防孤岛欠压保护低压并网柜、屋面夹层板电缆穿越防水套筒、光伏电量一路采集无线有线两路分别传送等专利技术、专有技术。项目运行的实际运行效果证明,此方案中的组串式逆变器故障不会引起配电网络和产线用电设备事故,整体方案的技术可靠性达到预期,交流汇流就近并网节省了高压电缆投资和升压变压器投资,减少了电网过网损耗,提升了电能利用率,已成为了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典范案例。可以说,是实事求是、敢于质疑、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成就了河钢唐钢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成功建设和运营。

跃迁之道,要在创新;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1]。有效盘活低利用率甚至闲置的存量资产,有一些可以凭既有的经验、办法来应对和解决,更多的是既有的经验和办法解决不了、必须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来解决的。创新就要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创新思维就是敢于质疑、具有批判性的思维。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创新无论大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寻找一个办法也是创新,最终都是为了解决问题”[5]。不断发展的社会总是层出不穷地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创新也随之是永无止境的。用“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观点看创新、看问题,必然要求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遇到问题自觉运用创新思维去开辟新思路、寻找新办法。[5]钢铁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既需要鼓励员工“善于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还需要对创新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做改革和创新,让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创新人才有更广泛的创新选题空间,有更切实的创新自主决策权,有更充分的创新项目参与机会,有更公正的创新成果评价机制,有更科学合理的创新劳动奖励制度。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河钢集团做出了“大胆展开想象力,创新体制机制,全面释放集团庞大资产和流量的潜力。要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拓展思路、创新商业模式,让集团现有产业链的环节和资源创造更多效益。要建立市场价值分享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体现出自身在市场的价值”的决策。以此为指引,盘活钢铁企业存量资产,实现钢铁行业融入绿能产业转型,让低效、闲置资产成为优质资源而淌金流银,就有了明确的前行方向。

创新配置生产要素催生新质生产力

厂房屋顶作为工厂建筑的一部分,其性质属于固定资产,因使用价值单一而成为典型的低价值利用率存量资产。利用厂房屋顶建设分布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将厂房屋顶这一低价值利用率存量资产的资源化,使其具有了新的价值体现,成为了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这样一个新的生产力中的生产资料要素。将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在厂房屋顶上,需要勘察屋顶能使用的年限、屋顶可利用面积或屋顶总面积、屋面荷载、屋顶方位角、屋顶倾斜角度和周围遮挡物如女儿墙的高度,收集屋顶所在地气象信息、太阳辐射能等资料,计算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建设运营经济效益测算,运营维护管理以及整个项目全寿命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这些又是人的劳动价值体现,是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这样一个新的生产力中的劳动者要素。光伏发电项目所发的光伏电量是可再生能源,是典型的一种绿电,是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这样一个新的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要素。利用厂房屋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在劳动对象层面实现的是在不改变既有生产线的前提下,借助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能源革命大势,实现劳动对象的跃升。

建设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既有产线生产力与可再生能源项目生产力的无缝衔接,完成了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生产要素的组合式创新配置,所收获的效益,本质是新质生产力的价值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13]。

钢铁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与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相向而行,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引入到既有产业和产业链上,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盘活存量资产,融入绿能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发展途径。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9]的“双碳”背景下,对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和重大现实意义。

绿色低碳是钢铁行业提质转型关键

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与自然的社会友好和谐,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经深入各个钢铁企业,甚至已经内化为中国钢铁企业和中国钢铁人的基本理念,成为钢铁行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11]。利用两块每年只能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厂房屋顶,引入光伏发电技术,驶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快车道,在不动用既有生产线资金的前提下,就实现了每年创收686万元的经济效益。尽管这一模式本身所蕴含的绿色价值尚未得到正确评估和充分发掘,但已然不妨碍其成为对钢铁行业坚持绿色低碳提质转型理念、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好诠释。2019年9月,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组织下,15家大型钢铁企业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了《中国钢铁企业绿色发展宣言》,倡议并承诺:“在未来的发展中,绿色理念更坚定,绿色创新更给力,环保管控更智慧,环境治理更有效,绿色钢铁更广泛,绿色生态更完善,钢厂城市更和谐,钢铁制造更低碳”。其中就包含着河钢集团“坚持绿色发展是我国钢铁工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钢铁工业在绿色发展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形成了专有技术,只要下决心,就能实现绿色发展”[12]的掷地有声的发展信念。

钢铁产业“绿色转身”是一场“从头到脚”的变革,能源的绿色化转型是关键。应充分发挥钢铁厂规模化电力消纳优势,结合钢铁企业生产运营实践,健全钢铁企业绿色能源消纳体系,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自有发电+储能高效协调的“网源荷储”智慧化供能系统,打造一批示范项目[14]。以先人一步、主动作为的精神,激发内生动力,持续释放干部职工创新创效活力,充分发挥业内率先实现绿色转型的先发优势,优化内部资源,强化组织间协同,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优势,切实承担起创新的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市场意识,提升市场竞争力,深入对接市场,推进市场化管理创新,推动建立与灵活高效的独立市场单元相匹配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将盘活存量资产与谋求转型、优化布局、探索新增长点、培育绿色新业态一体考量策划,将着眼点从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在挖掘自身绿色发展潜力的同时,发挥大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枢纽优势,与其他企业协同互动,以跨越组织边界的生态联盟构建绿色生态圈,推进共创共享,打造利益共同体,提高绿色转型能力[7]。河钢唐钢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成功,为钢铁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融入绿能产业,带来绿色低碳提质转型的一种模式。

借助绿色金融新动能融入绿能产业

河钢唐钢厂房屋顶建设分布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没有动用既有产线的资金来投资,而是全部以吸收社会资本、通过项目撬动融资的方式实现全部项目投资的。干好一件事情,解决一类问题。钢铁企业以项目实物出资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时,如果真正做到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衔接新质生产力,那么这样的项目本身对社会资本就有着惊人的吸引力,继而实现以项目融资方式解决项目的投资资金就是完全可行的。绿色生产力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优化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以能源绿色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是发展目标之一。其中,“因地制宜加快推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工作仍是必要举措。今时今日如果再建设分布光伏发电项目,成本的降低、能效的先进、技术的成熟完备、融资渠道的广泛多源等等,都不是当初当时可比,足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有勃勃生机,本身就有与时偕行的旺盛生命力。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领跑全球[16],钢铁企业也开展了不少绿色金融实践,不断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地方政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支持钢铁企业发展,例如河北省发布了《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2023—2024年版)》,银团贷助力绿色精品钢项目建设,金融机构为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信贷资金,钢铁企业积极发行绿色债券等[4]。绿色金融机构不仅关注企业的财务绩效,更注重企业的环境、社会、治理绩效,即所谓的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绩效。钢铁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强化社会责任,完善公司治理, ESG报告和信息披露,建立与绿色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来优化ESG绩效,优化生产流程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吸引社会责任投资,还可以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6]。未来,钢铁企业的环保投资不再来源于自有资金,而是优化自身ESG绩效,与金融机构做好对接,用好用足绿色金融的资金资源和政策资源,与绿色金融机构一道,成立绿色循环性金融联盟[15],各自发挥存量资产优势、绿能消纳优势和环保资源优势、资金富集优势,共同建设绿能产业[3]。

钢铁企业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使用新型能源进行部分能源置换成为一种优先选择。从长远来看,钢铁行业减排的重任将落在目前尚未商业化的创新技术的部署上,有两大生产路线:一条是工艺能效较高的直接还原铁(DRI)路线,可以直接自产自用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另一条是创新型冶炼还原路线,它不需要用到焦炉和烧结工艺。[10]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在钢铁企业应用是响应国家节能政策,贯彻执行国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8]。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在钢铁企业中应用,可大量减少外购电力消耗,降低煤炭消费量,优化电力结构,对节能降碳发挥重要导向作用[6]。代表绿色生产力的绿能产业,绝非仅仅光伏发电与储能一项。《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就对风电、光伏、光热、地热、储能、核能、氢能、生物质、工业余热等诸多绿能产业做了统筹的考虑。形式上更是有集中式、分布式,陆上、海上,地下、空中等等形式,丰富多样,尽可选择。工程项目上更有着综合能源站、新能源微电网、微能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绿色高效的供用能模式。对于转型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钢铁集团公司[17],若选择投资新能源领域、融入绿电产业、发展绿色金融业,可谓乘波而进,恰逢其时。

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本质是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随着低碳技术迅速推广,煤电的比重将急剧下降,从目前的 60%以上降至 2030 年的 45%和 2060 年的 5%;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和风能)迅速增长,在发电总量中的比重将从 2020年的约 25%上升到2030年的40%和 2060年的80%。2060年的发电结构中,仅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比重就将接近 45%,而2020年这一比重仅为4%。钢铁行业的产值约占我国GDP的5%,碳排放量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5%。根据麦肯锡测算,到2050年中国钢铁行业须减排近100%,这是极具挑战的目标[10]。碳关税的实施可能会使中国钢铁出口成本增加约 6.8%,宝钢股份在其《2021 年气候行动报告》中预测,按照每吨 80 欧元的碳税收标准来计算,企业每年将支付 4,000 万~8,000 万欧元(约合人民币 2.82 亿~5.64 亿元)的碳税[2]。实现“零碳中国”,早已不是“可选项”,而是如箭在弦的“必选项”。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钢铁行业盘活存量、闲置资产,融入新能源、电动车、氢能、生物质能及碳捕捉等新兴绿能产业,率先投资未来数十年低碳技术的新浪潮,能够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赢得来自绿能产业的可观效益;有利于为超低二氧化碳排放炼钢(ULCOS)工艺,包括生物质炼钢、新型直接还原(ULCORED)、新型熔融还原(HISarna)和电解铁矿石(ULCOWIN/ULCOLYSIS)等工艺的成熟和炉顶煤气循环、高炉喷吹氢气、直接熔融还原等低碳、零碳新技术的引入赢得时间。

注:本文为河钢唐钢企业管理现代化研究课题、设备资产管理专家课题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钟华论.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Z].国际在线,2024/4/9.

[2]刘琰,王兆玉,韩超,魏玲,赵名锐,郭永成,张正中,梁浩,刘禹含,徐兵,张驰,林艳钧,Shreyans Bhaskar ,李新星,李晓晨,陈岚,屈倩如.迈向零碳电力时代 推动亚洲绿色发展[F130.4].博鳌亚洲论坛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 2024 年度报告,2024.3.

[3]张娅玲,俞功瑾,张立.绿电魔方:电力服务模式创新.[J].企业管理杂志,2024(1).

[4]贾林海.绿色钢铁 绿色能源 绿色金融”产业融合大会见闻[N].中国冶金报,2023/3/17.

[5]吴瀚飞.习近平总书记论创新思维.理论网,2023/8/9

[6]李江峰,孙浩然.优化ESG绩效,拓展绿色融资渠道[J].企业管理杂志,2023(11).

[7]高蕊 ,曹雅萱.河钢“两性五化”绿色转型实践[J].企业管理杂志,2023(12).

[8]刘辉,吴仁良.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在钢铁企业节能降碳中的可行性研究[F426.31].节能与环保,2022(02).

[9]An energy sector roadmap to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 Executive summary (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执行摘要)[R].www.iea.org,February 2022.

[10]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许浩,汪小帆,廖绪昌.“中国加速迈向碳中和”钢铁篇:钢铁行业碳减排路径[R].McKinsey&Company.2021/03/06.

[11]潘晓娟.绿色低碳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经济导报,2020/10/15.

[12]刘经纬,何惠平,刘加军.中国钢铁企业绿色发展宣言[N].中国冶金报,2019/9/10.

[13]求是评论员.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求是,2024(5)

[14]潘文静,王育民.王兰玉代表建议 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持续培育新动能[N].河北日报,2024/3/10.

[15]贡宪云.金融赋能,河北钢铁产业向绿而行[N].中国冶金报,2024/4/7.

[16]张卫东.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领跑全球[N].中国冶金报,2024/4/2.

[17]吴水中,张萍.中国宝武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N].中国冶金报,202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