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冯起军
齐市拜泉县国富镇乡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164703
摘要:在社会经济以及农业经济逐渐创新进步的发展环境中,对于大豆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及标准也在逐渐提升。对此在这种需求下,对于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需要种植人员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和作物需求引起重视。同时,针对在大豆种植期间的病虫害问题,也需要有关人员进行关注,利用科学技术加强对于病虫害的治理措施,最终提升作物质量,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大豆;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
引言
大豆作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以及维持社会整体生计的关键,随着农产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在这种趋势中,有关人员要想不断提升大豆产量和质量,就要加强对于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结合地区气候环境实际条件,且要在后续将技术实现推广,逐渐提升技术在地区大豆栽培中的高产应用。并且,在大豆的栽培期间也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病虫害现象的出现。对此,种植人员更要在高产栽培技术上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最终降低对于大豆在生长期间的影响,促进产业以及作物的高质量发展。
1大豆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1.1优选品种
1.1.1适应性强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如耐旱、耐涝、耐高温或耐低温的品种。南方地区可以选择抗热耐湿的品种,北方地区则应选择抗寒耐旱的品种。并且在品种的选择期间,不同品种对土壤的要求不同,应选择适应当地土壤酸碱度和肥力水平的品种。例如,酸性土壤地区可以选择耐酸性强的品种,盐碱地则选用耐盐碱性好的品种。
1.1.2高产性
优选品种应具备高产潜力,即在良好的栽培管理条件下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可以通过查阅农业科研机构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品种试验数据,选择那些在试验中表现出高产稳定的品种。
除了高产,稳产性好的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环境条件下产量波动较小,能够确保农民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仍有较好的收成。
1.1.3抗逆性
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逆境,如干旱、高温、低温、盐碱等。优选品种应具备较强的抗逆性,能够在逆境条件下仍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并且针对品种的选择要针对性的在后期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如适应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以及间作、套种等多种栽培模式,提高种植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1.1.4抗病虫害能力
优选品种应具备较强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对当地主要病害的抗性。如对大豆锈病、疫霉病等的抗性,以减少病害对产量的影响。有关人员在这一环节中也要选择对主要害虫(如蚜虫、豆荚螟等)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可以减少虫害带来的损失,同时降低农药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
1.2适时播种
1.2.1确定播种时间
土壤温度是决定种子能否顺利发芽和幼苗生长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栽培种植工作中,有关人员要结合科学的温度以及条件确定合适的播种时间,一般来说,大豆种子发芽适宜的土壤温度一般为10-12℃,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会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在春季,当地土壤温度稳定在10-12℃以上时,即可开始播种。这一温度下,不仅能确保种子快速、均匀地发芽,还能减少早春低温对幼苗的伤害。
1.2.2种子处理
常用的种子消毒方法包括药物浸种和热水浸种。例如,播种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或多菌灵进行浸种处理,有效杀灭病菌。之后进行拌种工作,拌种是将杀菌剂、杀虫剂、促生剂等处理剂均匀地涂覆在种子表面,可以有效预防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侵害,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例如,使用含有根瘤菌的商品拌种剂处理种子,可以增加大豆根瘤菌的接种数量,促进大豆固氮作用,提高植株的氮营养水平。
1.2.3播种方式
大豆播种的深度一般为4-5厘米,过浅或过深都不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同时有关人员要结合土壤质地和湿度适当调整播种深度,保证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利于吸收水分和养分。
1.3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是指在大豆生长期内,通过人工或机械手段清除田间杂草,改善土壤透气性,促进大豆根系生长。有关人员也要根据大豆的生长阶段和杂草的生长情况,合理安排中耕除草的次数和时间。一般来说,在大豆出苗后的生长期内进行2-3次中耕除草,尤其是大豆封行前的除草工作尤为重要。并且要注意的深度控制,中耕的深度应一般在5-10厘米左右,避免损伤大豆根系。第一次中耕除草可以稍深一些,第二次和第三次中耕则应浅一些,主要是松土和防草。此外,在种植期间,种植人员也要避免出现大豆的倒伏现象,种植密度过大,植株生长过于密集,就会导致通风透光不良,植株容易徒长,增加倒伏的风险。因此,种植人员要科学的设置种植密度,一般来说,每公顷种植25-28万株较为合理。
2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2.1病害
2.1.1灰斑病
症状:叶片出现褐色斑点,后期斑点扩大,中心变灰,并伴有小黑点。
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湿度;发病初期喷洒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
2.1.2根腐病
症状:根部变褐并腐烂,严重时整株枯萎死亡。
防治: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连作;种子消毒,播前用多菌灵或福美双拌种。
2.1.3白粉病
症状:叶片、茎、荚表面出现白粉状霉层,严重时叶片干枯。
防治:保持田间通风,减少湿度;发病初期喷洒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
2.2虫害防治
2.2.1蚜虫
症状:寄生在大豆茎叶上,吸食植物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变黄,严重时造成减产。
防治:及时摘除虫害叶片;喷洒吡虫啉或啶虫脒等药剂。
2.2.2豆荚螟
症状:幼虫钻蛀豆荚和种子,导致豆荚变形和种子蛀空。
防治: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田间落地果实;喷洒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
2.2.3根结线虫
症状:危害根部,导致根部结瘤,植株生长受阻。
防治: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连作;进行土壤处理,使用阿维菌素等杀线虫剂。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创新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这种发展环境中,大豆作为市场以及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作物。有关种植人员要想实现进一步促进大豆高产,实现地区经济的效益提升,就要将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结合地区实践情况以及技术应用成效展开集中研究,同时在栽培期间也要对病虫害治理问题引起重视,最终提升作物质量和产量,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米刚,刘显元.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新农业,2024(01):14-16.
[2]伊成霞.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2023,41(17):63-65.
[3]高云卫.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河北农业,2023(0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