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五点五度”的大学生学风建设模式研究

作者

林韬略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高校学风建设作为隐性育人过程的重要组成,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行为养成、价值理念等,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推动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学风建设的具体落实途径及关键切入点,大学生的学风状况同样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体现。

1 大学生学风建设现实困境

难以摆脱应试教育思维,“卷”文化和“唯”文化盛行。“考高分”依旧成为许多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学习动力。“为考试而学”“为奖学金而学”“为保研而学”成为原动力;“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考试过后就将内容忘了,并没有真正花心思学懂弄通所学知识,不会举一反三,很难发挥知识转化应用的效能。大部分学生更是缺乏对课外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实践应用的渴求,去图书馆只为了复习期末考试、准备英语考级等,很少主动阅读专业课本以外的书籍,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钻研精神。

缺乏长期目标,受不良思想影响较深。有些学生步入大学后,一味追求自由和放松,迟到、旷课、挂科、作弊等现象屡屡出现。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贪图享乐、急功近利的浮躁投机心理,遇到压力困难存在逃避思想。面对学习任务拖延现象屡见不鲜,习惯依赖教师划课程重点,常在期末周突击复习。部分学生对未来的毕业去向、职业选择缺乏明确目标,困惑于“奋斗无用”思想。青年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常缺乏判断力,在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读书无用论”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充斥的背景下,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腐蚀。

人工智能技术泛用,虚拟网络存在感强 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更为频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部分大学生惯用AI 工具生成课程作业甚至各类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呈现技术化、隐蔽化的新特征。有些学生甚至会使用AI 工具对复制剽窃的内容进行“深度改写”,达到规避查重软件目的。在课堂中,大学生也常见严重手机依赖的“隐性逃课”现象,全程低头玩游戏、聊天或刷短视频等,缺乏对专业学习的认同感和学习热情。

2 围绕“五点”打造特色学风,形成“五度”新模式

基于现实困境,要切实聚焦学风建设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新时代不同学生的特点,围绕以下“五点”打造特色学风,最终形成“五度”新模式——氛围营造有广度、品牌活动有深度、制度保障有力度、先进典型有高度、教育方式有温度。

2.1 以思政引领为“牵引点”,加强协同联动。系统推进精准思政,汇聚育人合力,发挥“三全育人”优势,构建学风建设体系主体力量。通过思政教育,实质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确定长期目标,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国家理想的结合;引导学生立足本专业,掌握真才实学,将积极进取、刻苦好学的精神融入学习全过程;深化“诚信考试”专题教育,结合典型案例强化考风考纪,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2 以观察学习理论为“切入点”,强化榜样宣传。构建荣誉与榜样一体化的学风激励模式,这一措施遵循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要。树立一批朋辈榜样,多渠道进行宣传表彰,借助学校学院的网站、官微推文、视频号等开展事迹分享,学生通过欣赏、学习和跟随榜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学业水平,同时也能不断塑造高尚品德,营造出良性的“比学赶超”学风氛围。

2.3 以第二课堂、学生社区为“着重点”,深化五育并举。“五育并举”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缺一不可。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年龄特点等因素,打造出“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社会实践”四个课堂联动的育人体系,将传统课堂和互动式教学充分结合,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课堂有话说,课后有事做”的能力,逐渐取缔“上课低头族,下课游戏族”现象。

2.4 以阶段特点为“发力点”,激发学习动力。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开展分众化教育模式。针对大一探索期,选派优秀师兄师姐通过班会、交流会等形式,助力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认知专业;大二成长期,侧重挖掘学习方法、寻找学习目标;大三迷茫期,侧重专业课答疑解惑,未来方向抉择指导;大四求职升学期,侧重实践训练,如简历修改、实习推荐、考公考研经验分享等。帮助不同年级的学生准确评估自我,找到学习努力的方向,有效破解“躺平”困境。

2.5 以朋辈帮扶为“突破点”,搭建交流平台。在学习生活中,身边的同学是最好的良师益友。朋辈结对帮扶大大减少了其与新生之间的距离感,有天然的亲切感,更具“共同语言”,更能设身处地思索以什么样的形式更易于学生接受其分享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此外,学科竞赛通常以团队合作的模式开展,也能体现朋辈互助的优势,学生在群体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 结语

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应结合不同时代的学生特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长,立足学生实际需求,不断探索学风建设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坚持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癸萍.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积极变革、潜在风险及其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5,41(03):162-168.

[2]王雨萌.大学生“躺平”现象与高校学风建设的优化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2025,(08):69-71.

[3]卜齐春.基于期望理论的“00 后”大学生学风建设新路径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04):10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