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研究
侯会娜
保定市徐水区东釜山乡南街幼儿园,河北徐水,072550
引言
在幼儿成长关键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家园合作作为重要教育模式,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深远,但其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亟待深入研究。
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园合作的意义
1.1 家园合作能有效促使家长聚焦幼儿心理健康状态
在幼儿成长过程里,家园合作搭建起专业的沟通桥梁,幼儿园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方式,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分离焦虑、情绪波动等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方法。当家长具备相关知识后,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幼儿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和正确引导,这种关注能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2 家园合作为家校深度合作育人开拓全新路径
传统的家校合作通常在于简单的信息沟通,家园合作需要更加深入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打破了传统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壁垒,让双方共同成为育人的共同体。幼儿园教师凭借着专业的教育知识,为家庭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议,而家长则是将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反馈给教师,使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因此双方通过共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开展亲子互动活动等方式,将教育理念和方法统一集合起来,形成教育共育。这种合作丰富了家校合作的内容,还创新的合作模式,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教育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实现无缝衔接。
1.3 家园合作可切实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准
家园合作能够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弥补各自在教育中的不足。幼儿园拥有专业的教育环境和教师队伍,有效开展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庭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双方紧密配合时,幼儿园的教育成果可以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家庭中的教育问题也能在幼儿园的指导下得到有效解决。例如,教师在幼儿园引导幼儿学习情绪管理方法,家长在家庭中鼓励幼儿运用这些方法,通过反复实践,幼儿能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使教育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园合作的困境
2.1 家庭与幼儿园存在教育意见分歧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部分家长觉得幼儿阶段主要是让孩子快乐成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未能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幼儿园主要是从专业角度出发,注重活动和引导,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这种观念上的差异都会导致在教育上出现分歧。比如在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家长可能倾向于认为这是孩子之间的正常打闹,从而采取忽视或简单批评的方式,而幼儿园教师则是会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原因,在引导幼儿认识情绪、学会正确表达的方法。因此观念的不同,使得双方在教育目标和方式上很难达成一致性,以至于影响了家园合作的效果。
2.2 家园合作育人机制有待健全
当前,幼儿园虽然有着与家庭合作的意愿,但是往往没有明确的合作流程和责任分工。在实际工作中,家园合作通常是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沟通层面,如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告知家长幼儿在园的情况,缺乏深入的合作项目和具体的合作计划。家长也不清楚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更不知道如何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这种机制的不健全,让家园合作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例如,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时,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原因等不能到场,导致家长参与度不高。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机制保障,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也影响了家园合作的持续开展。
2.3 家园合作评价反馈环节存在缺失
目前,对于家园合作的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无法准确判断合作是否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幼儿园和家长之间也是缺乏反馈沟通渠道,家长不了解幼儿园对合作的评价,幼儿园也不知道家长对合作的意见。就会导致家园合作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难以提高合作质量。如在合作一段时间后,幼儿的某些心理问题可能没有得到改善,但由于没有评价反馈体系双方都无法及时发现问题所在,还是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合作,导致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同时,缺乏评价反馈也会影响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因为看不到合作的成效,就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
3 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家园共育的积极对策
以温情为纽带搭建家园共育桥梁,幼儿园教师应主动关注幼儿日常情绪波动,在晨间接待时用拥抱与微笑传递关怀,通过观察幼儿游戏时的社交行为判断其心理状态,将发现的细微变化及时反馈给家长。家园双方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细化为每周具体活动,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培养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同时指导家长在家中延续相关教育,让幼儿在持续的暖心呵护中形成健康心理。
3.2 多元沟通,强化家园合作共育总体效果
借助多样化沟通渠道增进家园相互理解,幼儿园可开设家长心理课堂,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围绕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开展讲座,让家长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建立线上交流群组,教师每日分享幼儿在园的心理发展动态,如某个孩子主动帮助同伴后的喜悦表现,引导家长在群组中分享家庭中的类似场景,促进家长之间的经验交流。定期举办家园沟通会,以圆桌会议形式让家长和教师面对面交流,家长讲述孩子在家的行为变化,教师反馈孩子在园的情绪表现,双方共同分析幼儿心理发展需求。
3.3 亲子互动,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通过设计丰富的亲子活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幼儿园为家长提供亲子互动方案,如 “ 情绪天气瓶” 制作活动,家长与孩子一起用不同颜色的颜料代表不同情绪,装入瓶中并分享当天的情绪感受,帮助孩子认识和表达情绪。周末开展家庭亲子运动会,设置合作类游戏项目,像两人三足赛跑,让孩子在与家长的协作中体会团队合作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亲子互动的细节,及时给予引导和支持,使家庭成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温暖港湾。
3.4 方向引导,共同助力幼儿身心健康
明确家园共育的教育方向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幼儿园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将培养幼儿乐观向上的心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作为核心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家长依据幼儿园的教育方向,在家庭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盲目追求孩子的知识学习,而是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和心理适应能力。当幼儿出现不愿上幼儿园的情况时,教师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教师在园增加对孩子的关注,家长在家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的快乐时光,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安全保障。
4 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意义重大,虽存困境,但通过有效对策可形成教育合力。未来需持续优化合作模式,为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杨晓斐. 家园合作视域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 家长,2023,(2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