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课“隐性逃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薛来弟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思政课中普遍存在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思政课中的“隐性逃课”现象,从课堂、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
关键词:思政课;隐性逃课;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不仅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人才的关键途径。然而,高校思政课中经常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隐性逃课”。所谓“隐性逃课”,即学生虽然身体出现在课堂上,但思维和注意力却不在课堂内容上,而是从事与课堂无关的活动。这种“精神旷课”行为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育效果。高校大学生思政课“隐性逃课”现象引发了思政课中“真实性在场”的反思,揭示了当前思政课面临的现实困境。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学生对课堂内容参与度和认同感的不足,也暴露了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局限性。如何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思政课“隐性逃课”的现状分析
“隐性逃课”在高校思政课中广泛存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约有90%的大学生在思政课中曾经有过“隐性逃课”,其中28.8%的学生经常性“隐性逃课”[2]。除此之外,另一项数据调研则表明,60.6%的大学生在思政课上倾向于坐在后排,而在专业课上选择后排座位的学生仅占19.8%[3]。大学生在隐性逃课行为上表现出多种选择。具体数据显示,77.3%的学生用手机浏览抖音、阅读小说或购物(如淘宝),有77.2%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进行微信或QQ聊天;此外,76.6%的学生选择自学其他课程或完成作业,47.5%的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玩游戏,61.4%的学生阅读娱乐杂志或小说,67.6%的学生阅读与考证、考研或考公务员相关的书籍,69.6%的学生则选择发呆或无所事事[4]。这些数据表明,“隐性逃课”现象的普遍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以及育人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身心分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思政课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不仅削弱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还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亟需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与反思。
二、大学生思政课“隐性逃课”的原因解析
(一)课堂因素
课堂因素是“隐性逃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发展有两个层次:一是现有水平,即在独立活动中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能达到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为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目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课程内容过难或过易,学生都容易失去兴趣,导致“隐性逃课”现象。另一方面,授课方式的单一和缺乏互动也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互动讨论以及多媒体技术,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
(二)教师因素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态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还应具备显著的人格魅力,以其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来说,教师的耐心、情绪管理能力、专业素养以及人文关怀等因素,都是学生评估教师魅力的重要标准。然而,现实中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表现出缺乏热情,且课堂互动不足,这直接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兴趣,进而出现“隐性逃课”现象。
(三)学生自身因素
当外界缺乏监督和督促时,学生的自制力往往会下降,导致懒散和惰性增生。自制力的不足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容易被与课堂无关的活动吸引。另一方面,在全媒体时代,学生面临大量的信息冲击,学习之外的诱惑比比皆是,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多种娱乐和社交媒体的干扰使得学生很难专注于思政课。此外,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其对个人发展和就业没有直接帮助,因而缺乏学习动力。这种认知偏差使得学生对思政课的关注度不高,容易产生“隐性逃课”的行为。
三、大学生思政课“隐性逃课”的对策探析
(一)课堂层面
一是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应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课程内容,使其难易适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水平,通过引导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学习,逐步提升其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
二是丰富教学方式。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如案例教学、互动讨论和多媒体技术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讲信仰、讲情怀、讲道理”,因此,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案例、热点问题讨论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师层面
一是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人格魅力,以其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据《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强调,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必须通过持续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是增强互动。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强课堂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动态。
(三)学生层面
一是培养自控力。通过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课堂管理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自控力,减少外界干扰。学生自控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制度的保障,还需要学生自身的自律。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控力是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通过制度建设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二是增强学习主动性。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其学习动力。正如《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所强调的,思政课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其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贡献的重大意义。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和重视,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高校思政课中的“隐性逃课”现象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涉及课堂、教师和学生多方面因素。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教师素质和互动水平,以及增强学生自控力和学习主动性,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象,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03):4-13.
[2] 于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逃课”归因与课堂秩序重构——基于北京市部分高校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06):55-58.
[3] 赵继伟,骆心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坐后排”现象的实证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5):62-65.
[4] 许杰,唐爱民.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4(01):65-72.
作者简介:薛来弟(1998—),女,贵州铜仁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