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宁雯翀

广西灵山县檀圩中学 535413

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融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文信息,指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教学改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研究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文章研究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应用策略,全面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利用动画视频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信息化教学依托信息技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等要素在内的教学生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工作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可以把动画播放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有关道德与法治知识,利用案例解读相关原理,使学生把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以“生活需要法律”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要认识到尊重、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法治建设进程,理解依法治国的意义。首先,教师利用相关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形成初步认识。其次,教师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的条文,让学生深入思考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明白社会不能缺少法律,法律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学习与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受教育权、财产权等权利相关的法律,如宪法、义务教育法、知识产权法等。最后,教师从法治角度解释人类调节人际关系和自己行为的方法,使学生明白法律具有管理社会的功能,是一种用来调节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纠纷的重要标尺。

二、利用音乐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情境对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播放音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自主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提高学习效率。美妙的音乐可以唤起学生的美好情感,有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确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价值,进而提高学习质量。以“遵守规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属于“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课题的内容,要求学生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明白遵守规则、改进规则的重要意义,培养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能够阐述改进规则的依据和方法。首先,教师以视频导入新课,与学生一同观看“游客爬上围墙不慎跌落银背大猩猩园区”的视频,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规则,总结遵守规则的意义。其次,教师以交通规则为例,播放舒缓的钢琴曲、紧凑的鼓乐,展示红灯、绿灯、黄灯图片,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明白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教师播放古琴曲,以“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个故事为切入点,阐述其中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要把规则牢牢记在心中,真正尊重规则、遵守规则。最后,教师播放配乐视频“中国式过马路”,让学生分析视频中人们的行为是否可取,使学生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进行深入思考,明白遵守规则需要坚守底线,“法不责众”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三、利用互联网促进多样性教学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运用互联网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促进多样性教学资源的建设,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课外知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可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利用互联网介绍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以“公民基本权利”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确公民享有的权利,从个人成长及参与公共生活的角度,分析行使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梳理公民基本权利的关系,了解实现公民权利的具体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内容,讲解其中有关公民权利的内容,促进多样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准确认知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知情、参与、表达、监督等),明白法律有效实施、司法公正的保障是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然后,教师利用互联网搜索《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思维导图,使学生运用直观的图形进行表达、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完成调查问卷,表达自己对法治和基本权利的认知,分析行使权利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系统地学习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增强权利意识。最后,教师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索有关“向社区人大代表反映问题”的相关信息,学习反映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权利意识。

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融合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采取利用动画视频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利用音乐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利用互联网促进多样性教学资源的建设等策略,推进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融合,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孟林.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教育界,2021(49)

[2]李恒中.对信息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再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