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社会学研究综述
全丹丹
河套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摘要:军事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其发展只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广泛深入,作为交叉学科的军事社会学越来越被更多的研究者提到研究的日程上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实践也迫切需要这一学科的发展,自从军事社会学进入我国以来,我国以南京政治学院为主要阵地,采取科研与军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军内外专家陆续发表了多篇关于军事社会学研究的论文,分别阐述了军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内容特点等。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关键词:军事;社会学;交叉学科;综述
“军事社会学”这一名词有两个构成要素,即“军事”和“社会学”,这也就为人们解释何为“军事社会学”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思路。第一种思路就是从“社会学”入手,并以此为基础,说明军事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社会学这一大学科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种思路是以“军事”为基础,进而对军事社会学做出具体的解释,从而说明军事社会学是属于军事学的范畴,是与国防动员学、兵役学、战略学等并列的军事学二级学科,是军事学中较为抽象的二级学科。
军事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备受争议,许多学者都对军事社会学这一门学科存在何种研究价值甚至有无存在的价值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当然,这与军事社会学这门学科资历浅有着巨大的关系。在科技革命日益盛行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诸多的新兴学科,新兴学科在运用中会出现将原理和概念以及现实问题简单的“对号入座”,使新理论不能正确的解释实践中的问题,因此为新理论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境。军事社会学的诞生,并不是靠几个人的单纯想象就能出现的,它的诞生,与新阶段军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关系。
军事社会学诞生于二战后的美国,对了军队建设和外交政策服务,当时的美国社会学家以军队为调查报告,写出了大量军队趋向报告,同一时期的苏联也建立了相应的研究部门,调查和研究军队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军队的决策作参考性建议。因此,不论意识形态如何,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如何,军事社会学都在发展初期得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学这一学科重新进入大学课堂,以及军事社会学在我国逐渐兴起,怎样借鉴和发展这门新兴学科就成为了许多专家重点讨论的对象。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组织建设模式都有别于西方军队的模式,因此,在借鉴西方的军事社会学思想时,就会出现一些尴尬的事情,如到底要不要接受这种思想,如何理解与运用这种思想等等。对于这一问题,有人认为应该改良这种思想,也有人认为在中国这种特殊国情之下应该重建这种思想。但是,这两种思想并不完全对立,改良是重建的必要前提,而重建是改良的最终结果。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模式,改良和重建都可以在同一时期出现,但是面对这两条道路,我们并不可能只沿着其一直走下去,而是要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社会学思想体系,这便是发展军事社会学的第三条道路。
不管军事社会学是从社会学入手进行研究还是以军事学为基础进行研究,最终都是要回归到“军”这一个更大的体系中去的,或者说,不管是以社会学还是军事学为基点,所有的研究最终都要围绕军队及其周围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诸如军人主体、军队思想建设、战时军队动员、和平时期军队与地方关系等等,而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必然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来源于军队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军队的职能等的原因,导致军队具有极强的保密性,并不是每一个专家学者都可以对军队进行细致的研究,这就使得军事社会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同时正因为军队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在军事社会学所研究的某些领域并不能真正的公开,使得这一学科带有了很强的神秘性,研究成果并不能为所有领域所用。
尽管军事社会学在发展的几十年中一直存在着许多的争议,从概念界定到学科地位,从研究道路到学科的保密性原则等等方面,都有着许许多多的不足,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军事社会学在几十年中就没有发展。在军内专家的努力研究之下,近年来军事社会学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军事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国外对军事社会学的研究,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西方有些社会学家就开始运用社会学方法具体考察军人社会群体。1935年,德国出版了K.戴米特的《德国军队及其军官》,标志着军事社会学研究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社会学家受政府委托,成立专门机构对军队和战争进行社会学研究,军事社会学应运而生。美国社会学家S.A.斯托福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一书的前两卷《美国士兵》是这一时期军事社会学研究的一项突出成果。从5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国防部研究与开发委员会直接主持了军事社会学的研究工作。1965年,军人出身的社会学家C.H.科茨和R.J.佩里格林的《军事社会学》出版,标志着这门学科的形成。
我国的军事社会学研究并没有跟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这主要与我国的社会学这一学科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社会学系被取消,导致我国社会学这门学科研究的中断。在以后的二十多年的时间中,社会学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伪科学”,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研究的禁地。直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学的发展才经历了真正的春天。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学要赶快补课”,中断了二十多年的社会学开始重建。这就为我国研究军事社会学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进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样,许多军事社会学的思想就日益被提到研究日程上,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军队指导思想服务。在此形势下,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以社会学的视角思考军事军队问题。1984年10月,南京政治学院的徐祥文同志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社会学》一文,揭开了我国研究军事社会学的序幕。
近三十年以来,军事社会学研究一直受到党、国家和军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建设稳步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起,军事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不断发展,军事社会学这一学科成为国家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与此同时,南京政治学院和西安政治学院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开始招收培养军事社会学研究人才的硕士研究生。全国各地同时建立了许多研究军事社会学的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广大学者进行认真研究,积极探讨,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二)学术成果较为丰富。1985年,军事科学院编译出版美国学者撰写的《军事社会学》一书,系统的介绍了国外的军事社会学研究现状。1989年,杨亚平和祁永信主编的《军事社会学概论》出版;次年,海军政治学院编著的《军事社会学》出版。与此同时,《社会学研究》、《解放军报》、《中国军事科学》、《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等一系列杂志开辟军事社会学专栏,先后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为我国军事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不断深入。近些年来,关于中国现代军事社会学思想的研究不断深入,如李作民在1998年《中国军事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毛泽东军事社会学思想刍议》等;在社会学思想指导下,关于军队动员等方面的新作品也不断问世,如朱庆林、刘慧所写《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发展综述》,崔立学所写《以战争需求为牵引做好科技动员准备》等等,不一而足。
二、军事社会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对于军事社会学的定义,现阶段大致有五种不同的说法。1.“交叉说”,认为军事社会学史研究社会与军队之间产生的问题的交叉学科;2.“关系说”,认为军事社会学是研究军队与地方以及军队内部关系的学科;3.“行为说”,认为军事学是综合研究军事群体各方面活动的行为科学;4.“机制说”,认为军事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研究军事活动的机制和特点的学科;5.“相关说”,认为军事社会学是研究所有与军事相关的社会现象的学科。
对于军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方面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宏观的角度,认为应该以广义的“军事”作为研究基础,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战争的社会学分析;2.关于对军事制度的研究;3.关于对军队社会地位的研究;4.关于对军事社区生活的研究;5.关于对军事组织与社会系统协调性的研究;6.关于对军事职业的社会保障的研究。第二种观点认为,军事社会学应该重点研究与军事生活有关的社会机制,社会关系,社会问题,因为这些要素对军事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军事社会学学科体系及其构建
1.“四层次说”:军事社会学的机构体系应该分为四个层次,即战争与社会;军队与社会;国防与社会;军队与社会。
2.“五部分说”:认为军事社会学应该由五部分构成,即军事社会结构;军事社会设置;军事社会变迁;军事社会工作;军事社会问题及治理。
3.“十单元说”:军事社会学体系应该分为十个理论单元:即基础理论、战争与社会、军事制度与社会制度、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军人与社会、军队与社会、国防与社会。军事外交与国际合作、军事社会问题、军事变革与社会变革。
四、军事社会学的特点
1.本土性:研究军事社会学必须要结合本国军队的特殊情况,要根据自己国家军队的兵役制度、国防战略政策、国防动员政策等一系列制度政策进行研究,要摒弃不符合自己国情和意识形态的研究,实现本土化研究,从而使军事社会学研究成果为自己的军队所用。
2.阶级性;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集团服务的暴力机器,因此军队带有阶级属性,这就决定了以军事系统为核心进行研究时就必然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人们在社会中属于不同的阶级阶层,因此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阶级倾向。
3.历史性:军事社会学是以军事系统为核心进行研究的,而这个系统一直存在着,当战争的社会根源彻底消除时,军事社会学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军事社会学是一定历史社会阶段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极强的历史性。
4.实践性:军事社会学来源于军队,又同时服务着军队,与军队的建设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具有较高层次的指导性,可以促进军事社会系统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可以解决许多军事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近几十年来,我们可喜的看到军事社会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军事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还存在着分歧以及基础理论还缺乏系统性和深度。但是这并不能阻碍这一学科的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研究道路,坚持从本国军队而来,为本国军队服务的宗旨,本着严谨秩治学的态度,就一定能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军事社会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国胜.军事社会学研究综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01):100-102.
[2] 季世庆.军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初探[J].社会科学辑刊,1986(03):12-14.
[3] 孙瑜阳.军事政治学与军事社会学的比较分析[J].中国军转民,2021(18):77-78.
[4] 张明庆,范明强.我国军事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04):33-38.
作者简介:全丹丹(1995—),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河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