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作者

张雪峰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

摘要:为了增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本文从正念培育、幸福感增强、自我实现等角度,深入探讨了辅导员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实践路径。全面阐述了开展正念训练、培养积极情绪、激发个体潜能、营造积极环境、完善培养机制等具体措施,以期为高职辅导队伍提供工作参考,增进心理健康状态,进而提升育人工作质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思政教育

引言:心理健康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基础,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保持最佳状态的前提。随着社会加速发展,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工作压力和巨大的心理挑战。如何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维护工作效能,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近年来,积极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优势和潜能的新兴领域,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新视角。它关注个体的正向品质,如乐观、感恩、希望等积极因素,并将之运用于教育、工作等领域,以增进人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感。作为高职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主力军,辅导员应当积极吸纳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工作实践中贯彻其核心要义,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更好地投身于育人事业。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深入探讨提升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实践路径,为增进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效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开展正念训练,构建平和理性的心智模式

正念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指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当下,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觉察自身体验。辅导员应当通过正念训练,培养平和理性的心智状态,提高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的能力。正念可以帮助辅导员在工作中保持专注、镇定,防止被负面情绪影响,从而作出理性判断[1]。

例如,辅导员可以每天固定时间进行正念静坐、正念行走等训练,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步伐上,保持旁观者的觉察状态,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被其左右。在面对工作压力时,正念训练有助于保持头脑清晰,理性分析问题症结,防止情绪失控。此外,可将正念元素融入心理辅导过程,引导学生觉察内心世界,提升自我认知能力。通过正念训练,辅导员能够建立平和开放的内在状态,更好地调节工作压力。

二、培养积极情绪,增强个体幸福感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心理健康的关键体现。辅导员应当主动培养乐观、感恩等积极情绪,增强个人幸福感。正面情绪不仅能提振工作热情,还能辐射到师生周边,形成正能量循环。辅导员可通过写心理日记、制定生活计划等方式,反思生活点滴,体会自身的成长进步;定期检视自身的长处特质,欣赏个人价值,从而增强自尊与成就感[2]。

例如,辅导员可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主动发现职业乐趣所在,如体会培养年轻学子的成就感;或将育人事业视为个人追求,从发展层面寻找内在驱动力。同时,定期与同事分享工作喜悦,传递正能量。对学生而言,幸福更多源于生活体验,辅导员可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户外运动、社团活动等,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通过这些途径,辅导员能够提振个人积极情绪,增强工作幸福感。

三、激发个体潜能,推动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是心理健康的最高体现。辅导员应当主动发掘个人潜力,激发工作热情,挖掘可利用资源,不断推动自我提升。自我实现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将促进育人工作水平的提高。辅导员可以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勾勒理想的发展蓝图,激发自我实现动机。主动拓宽工作视野,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保持思维活力,避免职业生涯的停滞期。

例如,辅导员可以通过读书、培训、交流等方式持续学习,了解前沿育人理念,勇于尝试创新育人方式。参与教研活动、补充专业知识,扩展个人视野,丰富育人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开展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施展个人才华,获得工作幸福感。对学生而言,可举办才艺竞赛、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培养专注力和坚韧品质。通过持续学习和创新实践,辅导员能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推动自我实现。

四、营造积极环境,形成系统化育人格局

心理健康植根于良好环境,积极环境有利于心理健康状态的维持。作为辅导员,应该积极营造积极育人生态,打造心理健康环境。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如校园景观、节庆活动等,宣扬积极理念、激发正向思维。另外,加强部门协作,构建互助包容的工作氛围,改善人际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例如,可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传播正面积极的内容,如个人成长故事、幸福感体验等,给师生正能量。组建读书分享会、心理推广小组等,形成正能量传播矩阵。在校园环境布置中,融入鼓励奋斗、表彰成就元素,引导正向情绪。同时,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合作,为师生提供专业心理辅导。通过校园文化营造、部门协同等举措,辅导员能够为自身和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水平。

五、完善培养机制,系统推进实施举措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辅导员个人、学校机构、社会支持多方协同推进。高职院校应当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系统部署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定期开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养。二是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纳入绩效考核,倡导健康工作理念。三是整合校内外资源,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政策、经费、场地等支持保障。四是加强家校社会联动,借助社区、企业等力量,共同营造外部支持环境。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讲座培训,传授正念、积极情绪等理念和实操技巧。将辅导员个人成长计划、心理健康状况等纳入年度考核,鼓励自我实现。利用党团资金等渠道,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活动提供资金保障。邀请家长参与心理体验活动,加强家校协同。与企业联手,为辅导员提供员工助理计划(EAP)等支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整合各方资源,能够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辅导员应当积极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从正念、幸福感、自我实现、生态环境等层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但心理健康促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辅导员个人、学校机构、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未来,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有机融入育人全过程,形成长效机制,如何完善相关制度政策,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撑保障,都需要持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春蕊.“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辅导员思政教育方法研究[J].成才之路,2022,(33):5-8.

[2]李俊果.“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2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二).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22:9.

张雪峰1988.02.14,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助教,本科,山东海事职业学院,辅导员心理研究或高校学生思政教育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开发区山东海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