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里传统文化传承和人生观理解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作者

柏玉凤

重庆市荣昌区荣昌中学校 402460

摘要:本文探讨在《短歌行》和《归园田居》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承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人生观理解素养的策略。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曹操和陶渊明人生观的看法。通过对两首古典诗歌的深入分析和教学案例的具体说明,提出了几种实践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人生观的深刻理解。本文认为,在高中教育中,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关键词:短歌行;归园田居;传统文化传承;人生观理解;教学策略;高中教育

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对学生文化素养和人生观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短歌行》和《归园田居》这两首诗歌,分别展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追求。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这两首诗歌的教学,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并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议题。本文将通过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些目标。

一、《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里传统文化传承和人生观理解素养培育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短歌行》和《归园田居》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人生教科书。《短歌行》的核心价值观是“进取精神、人才意识、惜时观念”,《归园田居》核心价值观是”热爱自然、淡薄名利、追求自由、知足常乐”。同时,这两首诗歌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激活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短歌行》教学里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研究

《短歌行》中曹操抒发了渴望招揽人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拼搏奋进的人生观。他不满足于现状,勇于追求更大的成就。在《短歌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背景介绍法,通过讲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使学生理解曹操在面对政治变革和人生变数时的复杂情感,这是传承文化思想的重要前提。其次,可以采用文本细读法,让学生仔细品味诗歌中的每一个字词,感受其韵律美和意象美。例如,通过分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古人的人生短暂观念及其对时间的珍惜和对生命的热爱。此外,通过情景再现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场景模拟,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短歌行》的文化意义,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关主题的文化探究活动,比如曹操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学到诗歌的表层内容,更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价值。

例如,在高中《短歌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曹操的《短歌行》和李白、杜甫的诗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可以结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对“时间”主题的探讨,设计一堂关于“时间与人生”的开放讨论课。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还能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和有限性,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案例通过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激发了学生的人生思考。

三、《归园田居》教学里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研究

《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则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追求一种宁静、自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其人生观体现出对世俗名利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坚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策略提升学生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首先,采用生态教育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的崇尚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通过对田园生活画面的描绘,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其次,诗文对照法也是一种有效策略,教师可以选择与《归园田居》主题相近的古今诗文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田园诗的独特美感。此外,田园写生法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或附近郊区进行田园写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并将这种感受与《归园田居》的意境相结合,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高中《归园田居》教学中,可以结合《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城市化与环境保护主题。教师可以设计一项关于“城市与乡村生活方式对比”的研究项目,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对比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与现代城市生活,理解古人在归隐田园中的精神追求。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乡村,体验现代田园生活。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更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诗歌中的田园生活情趣,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同。

四、《短歌行》教学里人生观理解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在教学《短歌行》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通过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生命教育法,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做到珍惜时间,积极进取。分析曹操在《短歌行》中传达出的“渴望贤才汇集,建立功业”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内化这种人生观,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其次,通过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设计情景剧,让学生扮演曹操及其友人,以虚拟对话的形式讨论生命意义、人生理想等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最后,教师还可以借用哲学启发法,通过设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中,从而深化他们对诗歌内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例如,在高中《短歌行》的教学中,可以结合《高中政治》课程中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主题。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辩论赛,题目为“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还是应未雨绸缪”,通过正反两方的辩论,引导学生深刻思考曹操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其现实意义。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通过辩论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内化诗歌中所反映的人生态度,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珍惜当下的人生观。

五、《归园田居》教学里人生观理解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归园田居》所表现的田园情怀与隐逸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回归自然的健康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理解素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将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与现代城市生活进行对比,体会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感悟回归自然的意义。其次,通过环境教育法,教师可以开展植树种花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美化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尊重和爱护自然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心灵驿站法,设立专门的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归园田居”所代表的生活态度的理解和共鸣,从而深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例如,在高中《归园田居》的教学中,可以结合《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魏晋风度与隐逸文化。通过讲解陶渊明以及魏晋士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一次“隐逸生活的现代意义”主题探讨,撰写小论文或进行课堂报告。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古诗中的田园理想,也让他们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培养他们尊崇自然、热爱生活的健康人生观。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短歌行》和《归园田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承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人生观理解素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认同的人生观,促进自我反思。通过多种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人生观的深刻理解。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希望更多教育者能够关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力量。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得以更好地传承,学生的人生观理解素养也将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陆蓉蓉.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7):1.

[2] 史慧.感志士之慨,隐士之情——《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比较阅读教学设计[J].[2024-05-27].

[3] 徐婷.两种诗风、两种人生向往的并美交辉——曹操《短歌行·对酒》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两点比较[J].名作欣赏, 2014.DOI:CNKI:SUN:MZXS.0.2014-3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