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区域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三重价值:推动、承担与生成

作者

刘萍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附属幼儿园

目前,我们教育界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一系列的教育课程改革。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推手。所以在开展区域活动时要考虑到从主题内容出发开展各种教育形式的活动,又能考虑到以区域活动为轴,以幼儿现时需求出发,拓展新的主题内容,从而带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专题活动等各项教育活动来开展活动。以区域活动为轴,结合主题的开展,我们可以运用以下三种途径,促进我们双向课程思路的贯通,使围绕幼儿核心经验提升的目标更好达成。

一、推动:

以区域活动为轴,课程内容中推动主题内容深入。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受教材”并不等于“受教育”,要使教材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使教材像食物一样,在学生的身体里消化,转化为血肉;学生就在‘受教材’的当时得到补益与受用,那才是‘受教育’”。

区域活动因其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更注重个性化学习的特点成为推动幼儿园主题活动发展与深化的重要手段。在这里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让幼儿在“受教材”的时候主动选择,欣然接受,获得更直接,有效的经验,并自然融入自己的骨血,达到“受教育”目的的实现。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而区域活动能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向幼儿呈现多领域的学习活动,使得各领域的信息的渗透在自然而然中融入到幼儿心中,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多元。

同时区域活动中教师能更细致全面地观察不同幼儿,提供给教师对于主题活动幼儿是否有兴趣,活动是否符合大多数幼儿需求,幼儿是否核心经验得到提升?这些作为参考依据,将帮助教师找出其中的规律及差异,设计出更符合不同个性、水平幼儿的阶梯区域活动内容,补充主题活动内容并提升主题活动开展成效。

二、承担:

以区域活动为轴,承担部分主题内容开展。

围绕主题开展的活动一般以集体教学活动形式开展。其他教学形式为辅。但在课程内容的今天,我们可以大胆尝试把一些主题活动进行下放----即下放到区域活动中来实现教育内容,让区域活动承担部分主题教育内容,而不只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

总所周知,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因此我们要打开思路,让区域活动这种更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形式承担更多的教育内容。

课程内容并不一定要通过集体教学的形式开展,尤其是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举例来说绘画、,手工或者是一些数学活动等等,以区域活动形式开展是更好的选择,更有利于教师进行分组或个别指导。因为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如果要教一些技能点,往往照顾不到全体幼儿。但是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有精力观察到五六个小团队的每一位幼儿,及时了解幼儿的接受能力,需求,并马上针对指导并解决。

区域活动教育内容的开展应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优势与功能,即可以更多的时空支持,不同阶梯材料支持,及时反馈,个性化发展。以此来选择可以承担的课程内容。

三、生成:

陶行知、叶圣陶两位教育家都强调教育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在区域活动中,要增强幼儿学习的生活化、自主性,教师则需要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地给予支持与引导。

以区域活动为轴,围绕核心经验,生成新的课程活动内容。

现代教育更强调教育者要用平等,尊重的眼光去看待教育对象。幼儿教育要充分相信幼儿,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要始终坚信幼儿不仅是课程的享有者,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思维的触角。区域活动观察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规则是否合理,材料是否符合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空间分配是否合理,前期经验是否充足,幼儿目前内在的情感需求等等。然后由区域活动中所观察到的内容,结合《指南》上的核心经验生成主题。围绕区域活动这个主轴心后再延生出集体教学内容:有可能是各区域内容的丰富:如表演区需要加入歌曲打击节目;数学区部分孩子已经了解1-5 的数量,可以进一步了解5 以内各数之间数量多少相差的关系等等。可以是规则的探讨:如通过社会活动:餐桌上的礼仪,可以引导娃娃家的小主人或者小客人了解如何正确用餐。可以是经验的拓展:如”小熊逛超市“,引导幼儿了解在超市中服务员会怎么招呼客人,而客人就要怎样才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拓展在区域活动中“小小超市”的情节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区域活动内容为轴,开展相关的专题活动:如参观饼干厂,进行棋类学习活动等等。还有相关的小组活动以及各种家长参与活动等等。这样活动不再是教师预设的课程内容,而是基于对当前幼儿观察、了解后的追随。这样的活动内容更贴近本班幼儿自己固有的生活经验,发展需求。活动内容因他们的生活,游戏需要而定,从而更好地推动幼儿自主学习,更快发展。

区域活动后的分享交流时刻,可以以集体或小组的形式出现。这一分享时刻尤其重要。在这里教师可以从倾听的角度,认真聆听来自于每一个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只有我们俯下身来,才能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他们的世界丰富多样,我们千万不能用固有思维去扼杀掉很多的不同与精彩。相信幼儿的创新力能拓宽我们成人的思维,让教师能更富创造性地以幼儿为中心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另外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引导的角度,引发幼儿对自己在活动中碰到的困难,自己的发现以及成功的操作经验等进行思考,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体系。而幼儿分享的发现,成功操作等更容易被同龄的孩子来接受并借鉴。而遇到的困难,则可以引起孩子共鸣,并激发共同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引发新的课程内容。这些分享交流的时刻正是幼儿享受集体、体会社会小团体的时刻,是分享经验、了解各自想法的时刻,是讨论问题、催生新活动的时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种策略,但它更是一门艺术、一种智慧。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各年龄段核心经验,以围绕主题核心,区域活动为轴,发挥其推动、承担、生成的三重价值,开发更多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课程。让孩子在更自然的学习状态下,探索新知,获得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3—6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 年10 月教育部颁发

[2]边玉芳等编著,儿童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