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幼儿园体验式生活场景建构策略
陈利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豫园幼儿园
摘 要:幼儿教育应以认识生活、体验活动为主,创设体验式生活场景并围绕该场景组织活动,恰好能够满足该要求。项目式学习的产生和设计应该立足于生活,基于兴趣策略,既可以来自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来自于幼儿园的主题课程。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执行中,要注意运用问题导向和实践体验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问题中独立地建立自己的体验,并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项目化学习;生活场景;构建策略
一、幼儿园体验式生活场景创设的价值和意义探究
对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发展来讲,因为幼儿的年龄特殊性,所以其教学活动必须要遵从幼儿的天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幼儿的学习视线,激发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幼儿园体验式生活场景的创设则完美契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活动特征。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起着积极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通过相关生活场景的有效创设,能够引导幼儿从其生活出发,增强幼儿的感知力和创造力,提升幼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生活场景的创设能够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加深对学习主题的理解,这种学习活动并不是老师强加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游戏或者是活动中自然而然学习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这些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会提高。
二、体验式教学的作用
体验式教学立足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需求,通过创设相应的场景或环境,让教学氛围同幼儿的身心特点保持一致,从而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可以更为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参与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身心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体验式教育也可以是一种价值取向的具体落实。幼儿园教师在应用体验式教学中,会主动学会换位思考,对幼儿的思想认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一来,布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会更加关注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也能在教育中挖掘幼儿的自主性和思考能力,使幼儿通过亲身感受形成更为直观的认知,无论是在幼儿身体上,还是在心理层面,都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策略
1.结合幼儿的视角特点,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
目前幼儿园有些教师在环境创设上仍在唱独角戏,或者说是环境布置的主角。有的材料是为一次或一种活动而准备的,活动结束了,材料也收走了,留给幼儿的只是一种过眼云烟般的记忆。即使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多种操作材料,但因缺少幼儿的参与,也很难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有的花很多时间将活动室布置得精致而富有艺术性,将成人的意念带进了幼儿世界。然而,对幼儿来说,这不是他们自己世界,不仅不一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还会使他们感到一定程度的不安(他们会担心不小心把教师做的东西弄坏)。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幼儿有畏惧感时,他们的学习欲望就会降低.幼儿本应发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被抑制。因此,我们应从幼儿实际出发,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因为幼儿对自己参与布置的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幼儿只有在真正属于他们的环境中,才能充满自信地参与活动,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积极愉快地介入主题活动的生成之中。
2.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项目式教学重在体验、感悟,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主动探索,主动学习,通过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中班“我爱祖国”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认识国旗,并讲述国旗的来历。活动开始时,教师创设了“国旗飘扬”情境:有一天幼儿园里挂起了一面五星红旗。孩子们都很好奇:“那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会悬挂在这里呢?”于是教师让幼儿观察国旗并了解其颜色、形状以及升降旗仪式等相关知识。之后幼儿开始观察国旗和各种图案,发现不同国家的国旗有不同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通过观察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教师让幼儿尝试用图画的形式画出国旗和各种图案。在幼儿初步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引导幼儿制作国旗和图案并尝试在主题墙中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或进行教学知识的讲解,而是创设了一个真实情境让幼儿进行观察、感受和探索。
3.丰富学习资源,满足多元化需求
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满足幼儿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这些资源可以包括图书、玩具、工具、艺术品等,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媒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阅读区,幼师可以提供大量的绘本和图画书,还可以设置电子阅读区、有声读物区和角色扮演区,电子阅读区配备了适合幼儿使用的平板电脑和电子书,让幼儿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数字阅读,有声读物区则播放着各种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儿歌,让幼儿在聆听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角色扮演区则根据绘本内容布置成不同的场景,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这样的阅读区满足了幼儿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4.构建生活化课程游戏活动
在构建生活化课程游戏活动时,教师可以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区域游戏的优势,让幼儿模仿社会生活中的情境,教师并加以引导,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社会规则及交往能力。如在区域游戏“规则文明我最棒”中,让幼儿扮演社会中不同角色的人,如过马路的行人、指挥交通的警察、出租车司机……在区域游戏展开前,教师投放了红绿灯、斑马线、人行道等多种微型活动场地、材料。
在活动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讨论性的话题,如“行人在过马路的时候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呢?司机要遵守哪些规则呢?交警叔叔要做哪些事情呢?”等,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在展开游戏后,幼儿通过在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情境中逐步感知、了解到“红灯停绿灯行、礼让行人、听从指挥”等简单的社会规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创了全新的情境游戏,如“医院看病、超市购物、鱼市买卖”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了社会性能力,通过模拟社会情境,强化幼儿对规则的了解与意识,进而保证活动内容的有效性。
结语
总之,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创设对幼儿在心理上、情感上和认知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创设与幼儿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与条件,从而为幼儿的知识学习、观察探究、交流合作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萱.幼儿体验式生活教育的探索[J].教师,2020(36):110-111.
[2]陈锋. 在项目式教学中激发自主创意 [J]. 教育家, 2023, (51):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