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五大策略探索

作者

戴立闯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223700

【摘要】概念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理解了概念,才能进行下一步相关知识的学习,才能运用好概念知识来解决问题。因而,人们也常说:“概念是打开数学之门的钥匙。”这就充分强调了概念学习的重要意义。为此,小学教师要能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看待世界,从生活现象中找寻数学规律,从动手操作中理解概念的形成,经历数

学探究学习过程,不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生活情境;动手操作

小学生学习数学常常是从概念出发的,经历知识理解、应用与实践的过程,进而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发展数学学习能力。教学实践也表明,概念理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力与提升应用实践力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教师要能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好概念教学的导学案,以问题导学为引领,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助推学生走向数学探究学习活动,发现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现数学知识与能力的共提升。

一、借助生活实例,让概念生动化

数学概念是从直观、具象的生活物体或生活现象中抽象概括而来的。数学概

念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它既具有着一定的内涵,又存在着丰富的外延。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自然也就有着较高的抽象性特征。对于概念学习来说,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存在着一些困难的,特别是对那些与学生生活不是十分密切的问题。因而,教师要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所熟悉的感性情景出发,多举实例,进行分析思考,获得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形成概念表征。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中的《倍数与因数》一节课时,许多学生认为“因数”或“倍数”是一个数,难以理解因数与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相似的问题,进行举例引导,使其能够形象化理解,一致能够深刻记忆。如,在教学4是2的倍数时,教师用诙谐的语言来说:“李刚是李强的儿子,‘儿子’一词表示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说李刚是儿子;其实,这里的‘倍数’就是指4与2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说4是倍数。”因此,学生很快理解了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的。当然,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倍数与因数关系后,教师还需要呈现出相关题组,给予学生进行思辨练习,提升学生的认识。

二、借助图形呈现,让概念形象化

在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借助于直观图形来辅助教学,促进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教师利用画图的方式,让抽象的概念与直观的图形对应起来,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概念。借助数形结合,可以让复杂的数学概念变为简单,进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具象化表征。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真分数与假分数》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与特征,教师就可以借助于线段图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理解。教师创设情境:老师口渴了,削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吃了其中的1份、2份、3份、4份;继续吃了第二个苹果的1份、2份……,如何用分数来表示呢?学生自然能够说出:1/4、2/4、3/4、4/4、5/4……。由此,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作真分数,分子等于分母或大于分母的分数叫作假分数。根据线段图观察,学生也能轻松理解真分数、假分数与1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真分数与假分数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让学生进行直观观察,学生也就能借助于线段图轻松地形成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认识。

三、借助情境创设,让概念生活化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唯有将数学概念付

诸于具体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内化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生活情境化教学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普遍应用,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的效果。为此,教师要能重视数学概念的生活情境化教学,让概念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中的《体积与容积》一节课时,教师就需要进行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以突破“体积概念”的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一概念内涵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形。因而,教师在教学是创设了一个生活化情境:“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两个水杯,先将第一个水杯到满水,再将第一个水杯中的水导到入第二个水杯,第二个水杯中的水溢了出来。”学生很快发现其中的奥秘:原来是因为第二个水杯中放入了一个小石块。此时,教师引导:小石块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继而,教师再将生活中的墨水瓶、油桶、酒瓶等容器图片呈现给学生,助推学生理解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

四、借助动手实验,让概念动态化

数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所不可缺少的途径。实验能够让学生经历知识

形成的过程,对数学知识、数学现象形成动态认知。因而,在数学知识的理解中,教师常常需要将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形成认知思维路径,促进学生在分析、概括与归纳中获得数学概念本质特征认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公倾、平方千米》一节课时,教师要能考虑到学生对于这两个较大面积单位的理解缺乏生活经验体验,所以也就难以形成深刻认识。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向校园操场,让学生亲历实测边长100米正方形场地的面积,同时让学生走进这1公倾场地,感受其大小。由此,预估校园面积的大小、公园的大小……让学生对于生活中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预估大小能够有经验基础。在学生完全理解公倾这一面积单位后,教师再借助于图形,让学生理解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倾,通过计算让学生发现:1000000÷10000=100,1平方千米=100公倾。由此,引发学生对本县域面积、湖泊面积、国家领土面积的了解与感悟。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基本面积单位,也让学生依据面积单位来对各种土地面积大小的估计,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借助类比分析,让概念系统化

纵观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不仅具有着整体化特征,也形成了学科体系。然而,各部分知识之间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能重视数学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引发学生能够依据已有的旧知来理解新知,获得数学知识与数学规律的新认识。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放置到一个时段进行教学。首先,借助于学生前期已经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由此,也让学生深深感悟到“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进而,教师再启发学生将“三角形、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进行类比分析,获得计算方法的发现与理解。可见,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概念知识,也能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能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于他们的学习规律,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助推他们在多样的活动中自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进而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合理建构,与此同时,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更好地增长了数学知识,发展了学习能力,进而能够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成锋.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3(11).

【3】周思睿.关注核心问题 引领思维深度发展——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J]天津教育,2022(18).

【4】王海成.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深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J].中国教师,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