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淄博市数字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孔杰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山东淄博 255033

数字农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组成,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中央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予以推动。淄博市积极响应,提出打造“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数字农业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多措并举,推动数字农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一)强化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构建发展基础

1. 健全法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当前数字农业面临法律法规滞后、监管边界模糊、数据安全挑战等问题,制约了市场活力。淄博市亟需加快制定配套法规,明确政企数据共享权责、畅通公共数据获取渠道、落实数据安全监管责任主体。同时,秉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坚持发展优先、边发展边规范,通过科学适度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监管重点应涵盖:加强农业宏观调控;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主体法律地位与权益;规范行政监管的依据、程序、范围和方式;保障农业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平衡;稳定增加农业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强化农业数据保护,严厉打击数据泄露与滥用行为。要强化顶层设计,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明确规则,划清底线,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提升安全事件预警能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要落实企业责任,促进行业自律,依法保护平台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对过度采集信息、侵犯用户隐私、滥用数据牟利等行为要坚决纠正、严肃整治。

2. 创新要素投入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创新数据要素投入机制。强化高质量数据供给,支持市场主体合规开展数据采集,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产业。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与分类分级管理,强化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化政务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有序共享,提升公共数据开放水平,充分释放数据价值。二是创新资金要素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倾斜、财政鼓励、税收减免、基金扶持等措施提升农业生产积极性。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向农业资源保护领域倾斜,有计划、分步骤提供信贷与金融支持,构建多元经营主体共享发展机制,增强投资吸引力。三是创新土地与产权要素投入机制。强化土地产权规范化管理,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全域统一、规范高效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鼓励引导有产权流转需求的主体入场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农村产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要素保障。

(二)完善智能基础设施,筑牢数字底座

1. 升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云网融合、天地一体、智能敏捷、安全可控、绿色低碳”的综合数字信息网络。梯次推进骨干网络扩容,协同推进千兆光纤和5G通信网络建设,推动5G技术规模化应用,并前瞻布局6G技术研发。同时,推进卫星通信网络演进升级。扩大物联网在三次产业、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领域的覆盖面,增强固移互融、宽窄结合的接入能力。重点推动大数据与农业经济深度融合,完善农村公共无线网络、5G 通信和农业物联网等配套,提高网络覆盖率、数据传输速率及大数据指导生产种植的效能。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加快农村接入网 IP 化、光纤化和终端智能化升级,在城镇乡村重点区域布设免费公共 WiFi 热点。加速5G 基站向镇村延伸,力争于2023 年年中实现建制镇、重点村全覆盖,并鼓励运营商制定面向农业的优惠资费方案,切实降低涉农网络成本。

2. 建设全市农业大数据平台

整合分散于各部门、各领域的涉农数据,打破“数据孤岛”,构建服务于生产经营、行业监管、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综合性农业大数据平台。一是整合统筹硬件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接入、处理、输出与应用标准,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一体化运转机制,打造交互顺畅、动态实时、精准高效、信息丰富的分析应用平台。二是构建服务风控体系。建立知识库、模型库,开发覆盖种植、畜牧、监管、科教、资源环境、统计等功能模块,为市场预警、政策评估、监管执法、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开展耕地质量、灌溉水质、动植物疫情、自然灾害、市场供需等风险监测预警,提升实时监测、预测预警和快速处置能力;贯通市、县、镇、村管理平台,支撑乡村科学决策与服务管理;高度重视并规范数据与系统安全管理(涵盖数据管理、设备、备份、事件、发布、应急等流程),确保平台稳定可靠安全运行。

3. 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融合发展

着力缩小城乡在接入、使用和能力三方面的“数字鸿沟”,将其转化为“数字红利”。一是缩小接入鸿沟。加大农村宽带网络投入,全面升级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村移动宽带互联网。二是缩小使用鸿沟。积极搭建“数字平台”普及农村教育、医疗、社保、金融、旅游等服务。三是缩小能力鸿沟。建设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示范点,重点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群体普及网络知识,提升农民数字资源获取、处理、创造能力。坚持城乡数字发展一体设计、协同并进、同步实施、融合创新,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数字城乡融合格局。建设“数字乡村”需通过城乡数字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将城镇与乡村治理统筹推进。可优先选择城乡一体化程度高的区域开展“城乡数字化融合”试点示范。

(三)突破人才瓶颈,强化队伍建设

1. 完善引育机制,深化校地企合作

制定专业化数字人才引进政策。一是注重本土化培养。充分利用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淄博市农科院等资源,举办数字经济专题班,培养懂业务、精数字的党员干部;组建市级数字经济专家库,提供决策咨询;支持淄博职业学院等院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加强产学研融合。积极对接中国农科院等“国家队”,整合山东理工、山东农业工程、淄博农科院等资源,共建淄博数字农业研究院。深化校企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聚焦重点领域,鼓励企业自主培育引进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三是优化培养模式。储备多元化师资(高校教师、企业家、技术专家、数字人才等),构建跨行业复合型师资体系;建立互兼互聘长效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

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人才根基

数字农业既需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也需大量技能型农民。一是发挥涉农职教核心作用。巩固涉农院校在培养农业数字人才方面的优势,着力培养具备信息化、数字化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复合型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二是建设一线实训平台。以特色数字化农业平台为载体,配套建设面向生产经营的实习实训基地,整合校内外资源。健全开放公益性培养机制,为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土专家”、“田秀才”等提供“订单式”技能培训与数字资源。三是培养“数字化”涉农新生代。完善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设置,培养 *00 后”学生的爱农情怀。在教学中融入“数字化”元素(如农村电商专业强化“数字化新电商”,信息技术专业增加“特色农业 + 数字化应用”知识),培育其“数字基因”,为未来农业储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