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地理课堂情境创设探析

作者

陈丽明

湖南省华容县长工实验学校 湖南 华容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地理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理念,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旨在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地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地理课堂情境创设策略

(一)利用日常生活案例创设情境

1.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引导学生去留意身边所发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像昼夜更替以及四季变化等,这些现象都是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的,下雨之后地面积水逐渐消失这种情况就是蒸发的表现,冬天时窗户上出现结霜的现象是因为气温较低,借助这些现象可让学生较为直观地去感受地理原理,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1]。

2. 地理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

在日常生活当中融入地理知识,比如在购物的时候查看商品的产地,以此来理解农业地域之间的差异,又比如规划出行路线,从中体会交通与地理之间的关联,把知识同生活经验相互结合,可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有实用性,提升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1. 视频、图片与音频的运用

呈现山河湖海的图片以及播放自然景观的视频,再搭配上风声、海浪声这类音频,可使学生仿若置身于真实场景之中。例如在讲解热带雨林的时候,运用相关的视听资料来展示其所处的环境,帮助学生去理解气候与生物之间的关联。

2. 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使学生“走进”极地、沙漠等难以抵达的地区,在学习地形知识时,借助虚拟现实“漫步”于高原、峡谷,能直观感受地形特点,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 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

设计有启发性以及层次性的问题链,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展开剖析,以“人口分布” 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可以从 “为何我国人口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状况” 问题着手,提出 “东部地区当中哪些区域人口最为密集”“地形以及气候怎样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等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在讲解 “河流与人类活动” 之时,围绕 “黄河为何被称作‘母亲河’”“黄河水患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对黄河进行治理” 来展开。问题设计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梳理地理逻辑。

2. 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引导

借助剖析活动促使学生于实践当中解决地理问题,培育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水资源保护”教学期间,组织学生调查家庭每日的用水量情况,对浪费现象展开分析并提出节水方案。在学习“地图三要素”之时,让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在测量以及标注的进程里理解比例尺以及方向的应用 [2]。教师要明确剖析目标,像“怎样为社区挑选最佳的垃圾分类点”,提供地图、人口分布等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地理知识对交通、距离、居民习惯等因素加以分析,最终凭借成果展示以及互评,使学生体会到剖析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基于生活实际的初中地理课堂情境创设教学案例分析—八年级“ 农业” 知识为例

(一)案例选择

选取“农业”知识作为案例,是因为农业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其中包含作物分布、区位因素等核心地理概念,适宜借助生活情境使其变得具体形象,学生日常所接触到的蔬菜、粮食、水果等都源自农业生产,像北方学生熟知的小麦、玉米,南方学生常见的水稻、甘蔗,这些生活经验可成为课堂情境的切入要点。“农业”单元涉及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联,可凭借生活案例引导学生领会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契合“从生活走向地理”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开展情境创设与剖析活动。

(二)情境教学实践过程

课堂围绕 “家乡的菜市场” 这一核心情境来展开,在导入环节当中展示本地菜市场的实拍图片,让学生去识别蔬菜的种类,像白菜、辣椒、土豆等,然后提问 “这些蔬菜是从哪里来的?为何有的菜四季可有,而有的却只在特定季节才出现?” 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进行分组讨论,结合学生各自家庭买菜的经验分析本地盛产哪些蔬菜,并推测这些蔬菜生长所需要的气候以及土壤条件。之后展示本地的气候数据,包括气温和降水,以及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将自然因素与作物的适应性联系起来,比如 “本地夏季的时候高温多雨,这种气候适合种植玉米,而冬季比较寒冷,黄瓜的种植就依赖大棚”,随后播放农户种植以及大棚生产的短视频,让学生观察农业生产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并且讨论 “大棚是怎样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最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为家乡设计“特色农产品推广海报”,海报上要标注作物的名称、生长条件以及适合种植的区域,深化学生对农业区位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

此次教学借助生活情境有效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然而依旧存在可优化的地方,情境的选择虽说贴近生活,可是对于不同地域学生的适应性缺乏充分考虑,像城市学生对于农业生产的细节了解比较少,可以增加“走进郊区农田”的实地观察环节。在讨论环节里,部分学生难以把生活经验上升为地理原理,这就需要加强引导,比如用“为什么东北大米口感好”等问题搭建思维桥梁。此外,情境延伸不足,可结合“网购生鲜”等新现象,探讨现代农业与交通、科技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知识在时代发展中的新应用,提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结语:

初中地理课堂围绕生活实际展开情境创设,将生活化案例、多媒体技术以及问题剖析相互融合,实现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衔接,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应用能力。“农业”知识教学案例显示,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可降低知识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不过教学里存在地域适应性不足、思维引导薄弱等状况。未来要优化情境设计,强化实地体验环节,结合时代新现象拓宽情境广度,促使地理教学更贴合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永月 .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运用的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5, (09): 147- 149.

[2] 曹银果. 探究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B), 2024, (10):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