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

郭文佳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字词理解与课文内容解析,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还能促进其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的发展。本文基于统编版教材,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深度阅读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其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更关乎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等方面。这些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深层含义,同时提升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思维能力发展: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学会主动思考,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并具备初步的评判意识。

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汉字之美,领略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从而丰富其精神世界。

强化文化传承意识: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成为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情境阅读:构建多元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认知水平有限,容易导致阅读理解上的困难。为实现深度阅读教学,教师可运用情境式阅读的方式,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构建阅读情境。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融入情境、代入角色去阅读课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其阅读兴趣。

例如,在讲授《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海上日出的视频,然后构建情境:“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巴金先生,此刻乘船前往法国巴黎留学,在一个早晨在船上看到了如此壮观的日出景象,你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呢?”这样的情境构建能够让学生代入其中,感受日出的壮观景色,同时揣摩作者内心的情感,发挥自身的想象,用一句话来表达内心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情境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所描写的日出景观,还能激发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问题引导阅读:设置阅读问题,引领学生深度思考

深度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师的单方面讲解,而应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设置阅读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有目的地进行阅读。问题的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引导性,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

以《忆读书》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背后有什么转变的契机?”“作者在文中提到一些对她影响深刻的书籍,这些书籍分别是什么?”“具体带来了哪些影响?”“作者在读书时有怎样的情感体验?”“课文中是如何进行描述的?”“你能从中感受到哪些情感?”“作者在读书时,是以什么标准来选择书籍的?”“选择书籍的标准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提出了一些读书方法和习惯,你认为这些方法对自己阅读有帮助吗?”“作者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是想要给这篇文章的读者传达哪些信息?”这些问题既涵盖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读书经历、情感体验和读书方法等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比较式阅读:引入关联文章,深化学生认识

比较式阅读是深度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它通过引入与课文存在某种关联的其他文章,将两篇或多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阅读并相互对比,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比较的内容可以包括语言风格、文章结构、人物描写、故事脉络、写作背景、情感主旨等方面。

例如,在讲授《山居秋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入《枫桥夜泊》这首诗进行比较阅读。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之作,但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上存在差异。《山居秋暝》中描写的景物对象很多,包括山、雨、月、松、泉、石、竹、莲、舟等,呈现出一派恬淡、悠然、惬意的景象;而《枫桥夜泊》中描写的景物则显得萧瑟、冷清、凄楚。通过对比两首诗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两首诗在景物描写上的差异以及所蕴含的不同情感。这样的比较式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激发其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强化语言运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包括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作文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演讲,讲述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通过这样的演讲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演讲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其提升演讲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注重文化传承:融入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意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可以通过讲授古诗词、文言文等方式实现。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例如,在讲授《端午粽》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以及粽子在端午节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植物妈妈有办法》阅读教学实践

在讲授《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教师采用了情境阅读和问题引导阅读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然后,教师构建情境:“同学们,如果你是一粒种子,你会选择哪种方式传播自己呢?”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植物妈妈有哪些办法传播种子?”“这些办法各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种传播方式?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结论

本文基于统编版教材,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情境阅读、问题引导阅读、比较式阅读等策略的实践应用,本文证明了这些策略在提升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等方面的有效性。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核心素养导向: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2023 (5): 21-26.

[2]崔峦.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层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24(11):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