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5G+ 专递课堂的初中语文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作者

王梓嘉

泉州五中台商区分校 362000

一、5G 和专递课堂概述

5G 网络具有快速响应、画面清晰、连接稳定的优势。例如在诗歌朗诵教学中,能同步呈现主讲教师的示范口型和农村学生的跟读表现,帮助教师即时纠正发音。当前专递课堂已从单向直播发展为双向互动模式。我校搭建的“云端语文课堂”平台,不仅共享课件、微课等资源,还能实现城乡学生同屏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二、“ 5G+ 专递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课堂参与热情

通过实时互动功能,农村学生能够与城区教师即时交流。例如在《社戏》教学中,当城区教师讲解戏曲艺术时,农村学生通过镜头展示家乡庙会的传统傩戏表演,讲述祖辈口耳相传的戏文故事。这种真实生活经验的注入,让课文知识与学生经历产生共鸣,城乡学生围绕“传统戏曲的传承”展开热烈讨论,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

拓展思维训练空间

在《故宫博物院》教学中,两校学生借助共享白板功能共同完成任务:城区学生标注太和殿建筑特点,农村学生标记参观路线方位词,双方用不同颜色批注形成“游览攻略图”。这种协作式学习打破了单一课堂的思维局限,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学会多角度解读说明文,空间思维和文本分析能力同步提升。

突破教学条件限制

针对农村学校名著藏书有限的情况,我校通过 5G 平台开放电子书库。农村学生在《昆虫记》阅读课时,可随时调阅法布尔手绘昆虫图谱、名家导读视频等资源。课后两校开展“虫趣发现”线上沙龙,农村学生分享田间观察瓢虫蜕壳的见闻,城区学生展示显微镜下的昆虫结构,不同视角的碰撞深化了名著理解。

三、“ 5G+ 专递课堂” 的实践策略

(一)建设分层共享资源库

在五年教学实践基础上,我校构建了三级资源共享体系,满足不同教学需求。基础资源包聚焦常规教学素材,包含三个核心板块:一是覆盖统编教材全册的精品教案库,如七年级上册《春》的 " 五感教学法" 设计模板;二是课文朗读资源库,既有专业播音员的示范音频,也收录本校教师的方言诵读版本;三是名著导读资源,如《朝花夕拾》的动画解读视频、《水浒传》人物关系图谱等。这些资源通过分类标签实现精准检索,农村教师可直接下载使用,有效解决备课资料匮乏问题。特色资源区着重呈现教学成果的多样性。其中 " 城乡作文展 " 专栏定期更新两地学生习作,如学习《土地的誓言》后,城区学生撰写城市变迁故事,农村孩子记录田间劳作见闻,差异化的视角为写作教学提供鲜活范例。" 课本剧工坊 " 收录《孔乙己》《范进中举》等改编剧目视频,农村学生用方言演绎的孔乙己形象,为文本解读注入地域文化特色。这些特色资源成为连接城乡语文课堂的文化纽带。生成性资源动态记录教学过程。每节专递课堂自动生成包含师生问答、屏幕批注、小组讨论片段的教学日志。例如《背影》教学中,城区学生分享父亲出差带回的礼物,农村学生讲述雨天父亲背自己过河的经历,这些真实的生活对照被剪辑成 10 分钟微课,用于后续亲情主题写作指导。教师还可将课堂中的突发问题,如学生质疑《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整理成教研案例库,为教学设计改进提供依据。

(二)创新双师协作模式

在《苏州园林》教学中,主讲教师通过 5G 直播讲解 "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 的设计理念时,农村教室的辅教教师正带领学生用课本搭建" 花窗模型"。这种" 主辅协同" 模式已成为我校专递课堂的常态化设计。主讲教师侧重知识建构,通过多屏互动技术突破空间限制。例如古诗教学时,主讲教师在电子屏上逐句批注《使至塞上》的炼字技巧,农村学生可同步在分屏上圈画自己理解的精彩字词,实现 " 教 " 与 " 学 " 的实时呼应。辅教教师发挥在地化指导优势。当主讲教师布置《论语》解读任务时,辅教教师根据农村学生认知水平,将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转化为" 放牛时向同伴学吹树叶笛" 的生活化讨论。他们如同课堂" 翻译官",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在文言文教学中记录理解困难的字词,在小组讨论时用方言辅助解释概念,并将这些学情及时反馈给主讲教师调整教学节奏。协同备课是双师配合的关键。城乡教师每周通过云端教研会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在《大自然的语言》备课时,农村教师提议增加 " 农谚解读 " 环节,提供了 "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眨眼就来到 " 等地方谚语。城区教师则补充卫星云图、物候观测视频等素材,最终形成融合城乡认知经验的教学设计。这种协作不仅体现在课前准备,课后双方还会复盘课堂录像:针对《阿长与 ∠ 山海经 |> 教学中农村学生提出的 " 为什么阿长不识字却买书 " 的疑问,两校教师共同研发了 " 小人物与大文化 "专题拓展课程。

(三)设计多元互动活动

在《愚公移山》教学后开展的云端辩论会上,城乡学生组成混合战队展开思辨交锋。城区学生从现代工程角度质疑移山可行性,农村孩子则以 " 太行山修路见闻 " 佐证愚公精神的价值。通过分组连麦、实时投票等功能,学生不仅需快速提炼观点,还要理解对方的生活经验。这种跨文化对话让文言文学习跳出文本,成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载体。作文教学中,两校搭建 " 手写互评圈 "。学习《我的家乡》写作时,农村学生在手写板上用绿色批注城区作文:" 你们写的高楼像火柴盒,我们田埂上的野花也有春天的故事 ";城区学生用蓝色笔迹回应:" 你描写的炊烟让我想起奶奶的厨房 "。这种带有温度的字迹互动,既保留个性化表达,又通过对比启发学生观察生活的不同视角。课后,教师将优秀批注整理成《作文对话集》,成为新的教学资源。最具特色的是 " 文化直播台"。农村学生在《安塞腰鼓》课前,用5G 设备直播当地社火表演:镜头跟着舞动的红绸穿梭在黄土坡上,鼓声通过高保真传输震撼两地课堂。城区学生边看边在弹幕发问:" 鼓槌上的布条有什么寓意? " 表演者当场解下布条展示家族刺绣纹样。这些鲜活素材直接转化为写作内容,有学生据此写出《鼓声里的山河》佳作。课后,这些直播片段被剪辑成" 文化微课",既保存非遗记忆,又为语文学习注入地域文化基因。

结语:

5G 技术为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架起新桥梁,但教育的本质仍是人与人的对话。未来需在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间寻求平衡,让优质语文资源如清泉流淌,滋养每片教育的田野。

参考文献:

[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合路径分析[J]. 卓雅娟.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9)

[2] 指向能力进阶的“ 56+ 专递课堂”语文教学新样态探索 [J].林雪华 . 新教师 ,2023(08)

[3] 5G 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J]. 于连泳 . 黑河教育 ,2021(03)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教研共同体”专项课题( 立项编号 :Fjygzx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