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与传承
查美程
高邮市实验小学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已成为学科育人的重要维度。研究表明,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活动设计,既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培育文化传承意识,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具象化实施范式。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提出通过诵读梯度建构、汉字文化解码、节日情境创设三大策略实现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入,构建从语言习得到文化认同的教学闭环。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教学策略创新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传统文化传承面临代际断裂风险。语文教材精选多篇篇传统文化相关课文,在整体中占比较高,但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知识灌输化、体验浅表化等问题。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7-11岁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要通过具身认知建构文化理解。本研究立足教材编排体系,聚焦神话传说、汉字演变、传统节日三大文化载体,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力求在语言训练中实现文化浸润,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可迁移的教学模型。
一、构建诵读梯度,唤醒文化感知
诵读是传统文化启蒙的有效路径,但需突破机械背诵的窠臼。根据克拉申输入假说,可理解性语言材料的层级输入能强化文化记忆。教学中应建立"音韵感知—意象捕捉—精神体悟"的三阶诵读体系:初期通过平仄对仗感受汉语韵律美;中期借助画面联想理解意象内涵;后期通过角色代入领悟文化精神。这种渐进式设计既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又实现文化解码的深度转化。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三步诵读”方案。第一课时开展“神话韵律赛”,通过拍打节拍诵读“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体会文言文节奏;第二课时组织“意象拼图”活动,学生根据“常衔西山之木石”等语句绘制连环画,理解坚韧精神;第三课时举办“精神传承会”,结合《论语·子罕》“匹夫不可夺志”进行拓展诵读,制作“神话精神卡”。通过诵读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将自己在诵读中的感受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来,在交流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
二、聚焦汉字文化,解码思维密码
汉字作为文化基因载体,其构型智慧是传统文化教学的富矿。依据字理识字理论,可通过“字源追溯—结构解析—文化联结”路径开展教学。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态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演变中的文化信息;通过部件拆解理解先民思维方式;最后链接成语典故,建立汉字与文化的认知网络。这种方法将识字教学升华为文化启蒙,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针对“创”字设计了一系列文化解码活动,展示了“创”字的甲骨文形态——一个象形人手持工具在开垦土地的场景,这一直观而生动的展示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初步理解了“开创”的本义,即勇于开拓、创新。紧接着,教师进一步拆解了“创”字的现代字形结构——“仓+刂”,并以此为切入点,巧妙地关联起了“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和古代人类"刀耕火种"的生活场景。通过讲述这些文化典故,教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创"字内涵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组织开展了“创世博物馆”这一富有创意的项目学习活动。学生们分组合作,用黏土精心制作出了“创”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模型,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对汉字的演变历程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在班级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汉字文化展”。
三、创设节日情境,激活文化认同
传统节日作为活态文化标本,为情境教学提供天然载体。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可构建"文化溯源—实践体认—创新表达"的教学闭环。通过考证节日起源理解文化基因,借助民俗实践获得具身体验,最后通过创意转化实现文化再生产。这种“考据+实践+创造”的模式,使传统文化从历史文本走向现实生活,有效培育文化认同感。
例如,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元日》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名为“春节文化探秘”的主题项目,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及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项目分为紧密相连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名为“考据工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历史渊源。学生们不仅搜集了各式各样的春联、年画等实物资料,还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共同考证这一习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交流各自的发现,形成了对春节桃符文化的全面认识。紧接着进入第二阶段——“民俗实验室”。学生们按照兴趣和能力被分成不同小组,亲身体验写福字、包饺子、剪窗花等传统习俗。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传统技艺,还录制了充满“年味”的Vlog,记录下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感受,与同学们分享春节的欢乐与温馨。最后进入富有创意的第三阶段——“文化创想厅”。在这一阶段,教师为学生们视频展示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别具一格的现代版“桃符”,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此外,他们还发挥想象力,共同创作了一篇名为《22世纪春节》的科幻故事,在故事中,未来的春节习俗与高科技元素巧妙融合,展现了学生们对未来春节文化的美好憧憬和创意构想。
结语:传统文化教育不应是符号化的知识移植,而应成为唤醒文化基因的生命历程。本文提出的三大策略,将诵读训练转化为文化感知的声波解码,使汉字教学成为思维考古的现场勘探,让节日学习升级为文化创新的实践工坊。实践证明,当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创造的学习任务时,不仅能有效提升语言素养,更能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参考文献:
[1]刘云娣.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J].家长,2023,(32):112-114.
[2]杨胜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J].第二课堂(D),2023,(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