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措施
杨超
三原县城关街道办中山街中心小学 713800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开展的学习活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开展深度的学习活动,带动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自主探究、推理论证,以此来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有效措施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围绕着特定问题去开展复杂性的学习,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等多个方面的特点。教师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新课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提出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突出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灵活应用,开展项目式学习便可有助于达成这一目标。
一、推送微课资源
微课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与教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创新性、时代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微型视频为载体,针对具体的知识点、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课程资源。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微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呈现出了点状分布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对某个软件进行介绍,也可以突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加深对信息技术相关概念知识的讲解。在微课的支持下,教师也可以对某种技术操作技能进行演示,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微课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短小精悍、主题明确、视觉效果直观等多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优化设计,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的推送,成为活动开展的索引,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感染与带动下,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以“画不规则图形”为例,在准备微课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录制一段简短的视频,介绍绘图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界面,特别是与绘制不规则图形相关的工具和选项。通过直观的操作演示,学生能够迅速掌握软件的基础使用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教师可以针对绘制不规则图形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例如,如何利用软件的自由曲线工具或贝塞尔曲线工具来绘制流畅的曲线,或者如何通过调整节点的位置和曲率来修改不规则图形的形状。在微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例,逐步展示操作的步骤和技巧,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构建互动氛围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建立起和谐、友爱的互动交流氛围,为后续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做足准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探究思路或探究线索,利用问题导入项目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生生互动则要让学生在集体智慧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项目调研。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找到全新的探索思路或探索灵感,并激活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思维品质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浏览电子作品”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如“你最喜欢哪种类型的电子作品?为什么?”“你认为一个好的电子作品应该具备哪些特点?”等,来导入项目,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些问题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方向和线索,还鼓励他们从个人兴趣和审美出发,主动探索电子作品的多样性和评价标准。在生生互动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分配不同的电子作品进行初步浏览和分析。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讨论作品的设计亮点、技术应用以及可能存在的改进空间。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拓宽视野,发现新的探索角度,同时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了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个“创意提案”环节,鼓励学生基于小组讨论的结果,提出一个自己设计的电子作品创意,并简要说明设计理念和预期效果。这个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子作品创作流程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的项目实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设计驱动任务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提高学生参与项目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设计的任务驱动要具有探究性、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学习热情。驱动任务要贯穿项目学习始终,指引学生的探究方向,为学生提供探究线索,让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快速高效地完成项目学习。以“给诗集配图”为例,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需要精心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旨在提高他们参与项目学习的内驱动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诗集配图的背景与意义,让学生理解配图不仅是装饰,更是对诗歌情感的视觉诠释。随后,设计一个综合性的驱动任务:“为一本经典诗集挑选或创作一系列配图,使配图与诗歌内容、情感完美契合。”这个任务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了趣味性,能够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为了确保驱动任务能够贯穿项目学习始终,并指引学生的探究方向,教师可以将其细化为几个具体的小任务:首先,让学生分组选择或自荐一首诗集中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及意象;接着,引导学生探讨如何用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来表达诗歌中的意境,鼓励他们进行草图设计;然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绘画软件或手绘方式完成配图;最后,各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收获,进行互评与反思。在这些小任务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快速高效地推进项目学习,还能在相互交流和协作中,不断获得新的灵感与启示。
四、结语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也收获了广泛认可。教师应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项目式学习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生活经验去设计确定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并通过微课的设计、实践操作等活动的开展,实现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内化与高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进.巧用项目式教学,让信息技术课堂走向高效[J].教育界,2024,(05):95-97.
[2]李明.项目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小学生(上旬刊),2024,(0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