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在脑卒中后神经康复中的疗效研究
杨小龙
永登县中医医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3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神经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自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医院康复科,选取102例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遵循随机分配原则将102例分成两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用中医康复技术。在组间对比神经功能等多项评分、步态指标、预后良好率。结果:治疗后,关于神经功能和肌张力,研究组所测分数均较对照组更低,而在肢体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方面,该组分数均更高,其步速、患侧跨步长均比对照组大,P<0.05。关于预后,研究组的预后良好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时,将常规康复治疗与中医康复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能够提高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促使肢体功能障碍解除,对异常步态进行纠正,使患者生活自理水平提高,有助于对生活质量进行提升,对预后进行改善。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医康复技术;神经功能
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是指因脑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引起的脑血管病变,这类疾病发作突然,属于脑血管意外,患者脑神经功能受损严重,面临着较高的致残风险。偏瘫在脑卒中病患恢复期较常见,作为后遗症,其发生后,病患一侧肢体有明显的功能障碍,活动受限,严重干扰其日常生活,生活往往无法自理,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下降[1-2]。为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需采取必要的手段针对其康复需求进行满足,以康复治疗为主,常规康复治疗通常是对肢体进行训练,这种手段对肢体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近年来,中医康复技术逐渐引起重视,在脑卒中康复治疗时,针刺、推拿等中医特色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将中医康复技术与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可形成中西医康复方案,为探讨这种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效果,本研究从医院选取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开展以下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医院康复科,选取102例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遵循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02例患者分成两组各51例。对照组:年龄56-78岁,平均(67.32±4.81)岁,性别为男27例、女24例,脑梗死有40例,其余11例为脑出血;研究组:年龄55-79岁,平均(67.49±4.53)岁,男26例,女25例,脑梗死有38例,其余13例为脑出血。两组关于一般资料,对数据在组间比较,均得到P>0.05,研究可比。本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获得医院伦理学批准。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自愿同意参加研究。
纳入标准:(1)脑卒中确诊后经对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进入恢复期,一侧肢体出现功能障碍,确诊为脑卒中偏瘫;(2)中老年人,年龄≥50岁;(3)神志清醒,无意识障碍,未陷入昏迷状态。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障碍或智力障碍;(2)伴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3)存在恶性肿瘤;(4)存在先天性肢体畸形或伴有其他肢体病变。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由康复医师指导患者进行循序渐进地肢体康复训练,从床上良肢位摆放开始,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感受摆放好体位,再进行床上肢体被动关节活动,逐渐过渡至肢体主动关节活动,再尝试下床,从床边站立开始,逐渐过渡至扶床行走、离床行走,在室内进行步行训练,逐渐增加步行距离。还可根据病患在生活中的自理情况,为病患选择适合其当前情况的日常生活训练项目,指导其勤加练习,如洗脸、穿衣、梳头、大小便等。持续干预8周。
研究组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即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中医康复技术,选用针刺、推拿,具体为:(1)针刺:以头针为主,选择患者双侧头部运动区、感觉区作为头针施针部位,对头皮进行消毒,采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在施针部位上1/5、中2/5、下2/5的中点处刺入,刺入角度为倾斜30°,针体与皮肤保持30°角,刺入1寸,采用快速捻转法施针,每分钟捻转200转,待得气后将针灸针留置,持续6小时,在留针期间,前1个小时每隔30分钟对针体捻转1次,后续每隔1小时捻转1次。每天进行1次针灸,连续针灸5天后休息2天,持续8周。(2)推拿:让患者俯卧在按摩床上,由中医理疗师沿着患者脊柱从上到下进行推按,推按过程中经过臀部、大腿、小腿,反复进行3遍推按,期间重点对背俞、委中、承山、环跳等穴位施加力度进行揉按;对患侧肢体进行推拿,从肢体远端推揉至近端,反复3遍;对发生痉挛的肌群进行轻柔的按摩,反复3遍。每天进行1次推拿,每周连续进行5天推拿后休息2天,持续8周。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等评分进行比较,对步态指标进行比较,并对预后良好率进行比较。
神经功能评分:选择NIHSS量表,量表分值在0-42分范围,得分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成正比,越高,损伤越严重。
肌张力评分:以改良Ashworth分级方法在患侧肢体测评其肌张力,分级为0级、1级、1+级、2级、3级,对应0分、1分、2分、3分、4分,分数越高,患侧肢体的肌张力越强,其痉挛情况越严重。
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选择Fugle-Meyer量表(FMA)测评,量表分值在0-100分范围,分数越高,肢体功能越好。
步行能力评分:采用功能性步态分类(FAC)量表测评,计0-5分,分数越高,步行能力越好。
步态指标:测量步速、患侧跨步长。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测评时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Barthel指数最高分100分,最低0分,得分高低与生活自理能力密切相关,呈正相关。
生活质量评分: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测评生活质量从4个维度,即生理、心理、环境、社交,单独计分,每个维度均0-100分,得分高更好。
预后:经8周康复治疗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分成1-5级,对应死亡、植物人、重度残疾、轻度残疾、预后良好,计算预后良好率。
1.4统计学方法
在收集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软件SPSS,版本26.0,计数资料(n/%)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选择t检验,当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神经功能和肌张力评分比较
对神经功能、肌张力开展测评,治疗前,分数对照组为(23.78±3.37)分、(3.08±0.63)分,研究组(23.53±3.48)分、(3.06±0.64)分;治疗后,对照组(18.65±2.41)分、(2.16±0.49)分,研究组(15.59±1.90)分、(1.53±0.38)分。治疗前,组间比较,t=0.369、0.159,P=0.713、0.874;治疗后,两组分数均降低(对照组t=8.843、8.232,研究组t=14.301、14.680,P<0.001),研究组比对照组低(t=7.121、7.256,P<0.001)。
2.2两组步行能力评分、步态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步行能力评分均比治疗前增高,两组步速、患侧跨步长均比治疗前增大,而研究组步行能力分数比对照组高,其步速、患侧跨步长均比对照组大,P<0.05。见表1:
2.3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对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治疗前,分数对照组(69.37±3.52)分、(72.84±4.25)分,研究组(69.58±3.31)分、(73.08±4.16)分;治疗后,对照组(74.22±3.90)分、(79.45±4.68)分,研究组(79.53±4.20)分、(84.90±5.21)分。治疗前,组间比较,t=0.310、0.288,P=0.757、0.774;治疗后,两组分数均增高(对照组t=6.593、7.467,研究组t=13.288、12.661,P<0.001),研究组两项分数均比对照组低(t=6.616、5.557,P<0.001)。
2.4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在生活质量方面,两组四个维度分数均比同组治疗前增高,研究组分数则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2.5两组预后良好率比较
预后评估结果为:对照组预后良好41例(80.39%),轻度残疾8例(15.69%),重度残疾2例(3.92%),其余无;研究组预后良好49例(96.08%),轻度残疾2例(3.92%),其余无。研究组的预后良好率比对照组高(χ2=6.044,P=0.014)。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其脑神经受损,伴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突发性感觉、运动神经障碍,在病情从急性期转至恢复期阶段,患者易遗留偏瘫。一旦这种情况发生,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步态受影响,出现步态不稳情况,一侧肢体功能减退,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不利于预后,因此,在脑卒中恢复期需对其偏瘫予以重视,开展积极治疗[3-5]。
在脑卒中恢复期,对于偏瘫需进行积极治疗,以康复为目标,选择康复治疗,通常以肢体训练、日常生活项目训练为主,循序渐进地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难度,在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能够使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改善[6-7]。在脑卒中病患对偏瘫实施常规的康复治疗,这些措施可对病患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部分病患在常规康复治疗后较难取得理想康复效果,有待对康复治疗方案进行改进,以提升康复治疗效果。
近些年,中医康复技术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本研究对研究组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康复治疗,选择针刺、推拿两种中医康复技术,其中,针刺主要采取头针,选择脑卒中患者的头部感觉区、运动区作为施针区域,采用针灸针对其头部感觉区、运动区进行针刺,在留针期间捻转针体,可持续地刺激患者中枢神经,诱导大脑运动皮层进行功能重组,还能对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行改善,有利于促进脑神经修复[8-9]。推拿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外治手法,主要是对特定区域进行推拿,手法以推、揉、按为主,重点对疾病相关的穴位进行揉按,可有效刺激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痉挛和麻痹的患侧肢体,疏通患肢的经络,促使患肢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解除患肢痉挛,还能刺激肌肉,增强肌肉力量和耐性,有助于增强肌力[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关于神经功能和肌张力,研究组所测分数均较对照组更低,而在肢体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方面,该组分数均更高;对步速、患侧跨步长进行测量,在组间比较,研究组比对照组大;研究组的预后良好率比对照组高。这说明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具有显著的康复疗效,对其预后可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促使其身体机能全面恢复。
综合得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时,将常规康复治疗与中医康复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能够提高康复效果,减轻神经损伤,促使肢体功能障碍解除,对异常步态进行纠正,使患者生活自理水平提高,有助于对生活质量进行提升,对预后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蒋博.中西医结合康复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40(7):1384-1386.
[2]李曼玲,潘锐焕,詹珠莲,等.中西医结合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1):43-49.
[3]高军太,颜春鲁,俞晓英,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3):81-86.
[4]向宪文.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探究[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1(17):85-87,105.
[5]石爱英.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1(17):79-81.
[6]梁敏燕,彭勇,周观发,等.中医适宜技术在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实践效果[J].江西医药,2024,59(5):467-470.
[7]王琦,王宇卉,鲁婵婵,等.中医综合疗法结合康复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观察[J].基层中医药,2024,3(6):46-53.
[8]孟祥苗.中医温针灸联合Bobath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稳定性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23,15(1):121-123.
[9]郭林林,梁慧,梁柏庆.中医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损害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24,43(11):115-117.
[10]邢学良,曲阳,辛贵乐,等.以针康法为主的中医整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力、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4,42(4):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