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旅游消费对非遗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作者

朱依楠

长春市净月开发区长春财经学院 吉林长春 130217

一、引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老年群体的规模变得日益庞大起来,其消费潜力不容小觑,老年旅游作为一种比较关键的消费形式,对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发展老年旅游方面有独特优势,但是怎样才可有效地激发老年旅游的消费潜力,并且让其与非遗保护共同发展,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实现振兴,这是一个问题。本研究把东北地区当作例子,探讨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之下,老年旅游消费对非遗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同时分析其内在机制,希望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以此促进老年旅游、非遗保护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老年旅游消费对非遗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的意义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旅游消费给非遗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全新的机遇,老年旅游为非遗的活态传承给予了动力以及平台,提高了游客对于非遗的认知程度,并且为非遗保护提供了资金方面的支持,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不少非遗地区处于乡村地带,老年旅游可帮助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之间的交流。深入剖析老年旅游消费对于非遗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可以促进非遗保护、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以及帮助乡村振兴而言。

三、东北地区老年旅游与非遗现状

东北地区当前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挑战,人口负增长趋势显著,年轻劳动力不断外流 , 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 导致人口结构失衡 [1]。但在老年人中,60-69 岁的“年轻老人”约占半数以上,普遍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较强的活动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消费能力[2]。这一群体的特征直接推动了老年旅游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到 2023 年为止,东北三省一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18 项,不仅包括传统技艺类、民俗类、传统音乐类,这呈现出东北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样的民俗风情。

四、东北地区老年旅游与非遗产开发面临的挑战

(一)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针对性不强

当前,旅游产品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传统观光产品仍占主导地位,难以满足“年轻老人”等群体的深度体验需求。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等新兴产品虽有发展,但市场占比仍较低,无法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在服务方面,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导游、护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旅游过程中,对老年人的健康监测、安全防护、紧急救援等服务保障措施也尚且不足。这些产品与服务的短板,导致老年旅游行业吸引力不足,制约了该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非遗开发与保护方面的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经济发展的冲击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兴趣的减弱,许多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消失,因此许多传统技艺类非遗面临失传的危险。非遗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单一,创新赋能水平仍待提升,活化利用理念较为传统,非遗开发利用层次偏低。大多数产品仍停留在静态的展示阶段,缺乏具有深度的开发和创新利用,缺少专业的开发人才和团队来对非遗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导致开发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公众对非遗的了解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推广活动开展得不够广泛和深入,影响了非遗的传播效果。这些不足制约了非遗文化内涵的传承、发展以及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五、老年旅游消费对非遗地区经济的影响机制

(一)直接经济效应

经过对比发现,老年群体在手工艺体验项目上的客单价明显高于青年群体,体现出更强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愿意为具有文化内涵的非遗产品和独特的体验付出更高的费用。这种消费偏好直接拉动了非遗产品销售的增长,成为推动非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非遗产品销售额的增长和手工艺体验项目的兴起,直接催生了大量与非遗相关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二)间接经济效应

老年游客对体验经济的青睐,促使非遗产品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到非遗与餐饮、住宿、演艺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配套产业,促进老年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这种模式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经济提升。老年游客通常对文化内涵丰富、品质优良的产品有更高的认同感,他们的消费行为和口碑传播,有助于非遗经济的品牌增值。老年游客的消费偏好也促使非遗传承人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文化内涵的挖掘,通过创新设计、提升工艺等方式,能够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品牌增值效应可以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同时也增强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文化效应

老年旅游消费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传承方式的创新。这种将老年旅游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的新模式,可以让老年人在旅游中认识非遗文化、了解非遗文化,同时促使老年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充实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会使非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5]。一方面,由于老年游客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会促使传承人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的传承培训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让老年人有机会亲身体验非遗技艺,也为非遗传承培养了新的受众群体,实现了传播。另一方面,老年游客的消费行为也推动了非遗传承与数字技术的结合。通过直播展示和推广非遗技艺,不仅扩大了非遗的传播范围,也拉近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实现了非遗传承的创新与发展。

六、结论

本研究分析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旅游消费对于非遗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东北地区非遗经济的关键引擎,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应,其中包含拉动消费、创造就业岗位、延伸产业链以及提升品牌价值等方面,同时还赋予了积极的社会文化效应,创新了非遗传承的方式,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在老龄化背景下,东北地区需挖掘非遗资源,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提升服务品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打造特色品牌。政府和社会也应加大支持引导力度,促使非遗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推动非遗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帮助东北振兴。总而言之,老年旅游消费为东北非遗经济发展给予了新的契机,各方应携手努力,将其转化为切实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赵建国 .“十五五”时期促进东北三省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J]. 企业经济 ,2025,44(04):5-16+2.

2. 宋月萍,张光赢,彭可余 . 中国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的现状、特征及趋势 [J]. 人口研究 ,2024,48(2):75-89.

3. 刘骅萱 . 大连金石滩风景名胜区滨水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D]. 东北林业大学 ,2024.

4. 王楚楚 . 我国东北地区老年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20):460.

5. 王锦 , 孙晓雨 , 朱琳 , 等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旅游业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研究 [J]. 旅游纵览 ,2024,(01):122-124.

作者简介:朱依楠(2005.04—),女,浙江省台州人,本科学历,就读于吉林省长春市长春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