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结构化教学问题与策略》

作者

杨光

长春市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导向。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音乐教育要求,对当前音乐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知识碎片化、技能割裂化、文化理解浅表化等问题,提出结构化教学的优化路径。通过重构教学目标体系、设计进阶式任务链、整合跨学科主题单元等策略,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迁移应用,实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针对这些情况,笔者通过近年来教学经验,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与突破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结构化教学;问题与策略

【正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倡导通过结构化课程设计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整合。 “结构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构课视角,需要我们转变“一课一曲”的惯性思维。音乐课堂不能停留在碎片化的教学上,要从微观的课时设计走向宏观的单元整体教学。通过对教材内容、资源等有逻辑、有顺序地重新优化与组合,把握整体教学目标,统筹开展阶段性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看到每堂音乐课之间是彼此割裂的,孩子们的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笔者近年在自身的教学和课堂观摩中发现了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小学音乐结构化教学现存问题

(一)目标设计碎片化

1.过度关注单一技能训练(如节奏模仿),忽视素养目标的整体规划;

2.文化理解停留于“视频观赏”层面,缺乏深度探究活动。

(二)内容组织松散化

1.教材曲目按题材分散编排,缺乏风格或文化主题的系统串联;

2.跨学科联系流于形式(如“画音乐”仅限涂色活动)。

(三)评价反馈单一化

1.偏重演唱准确性等技术指标,忽略创意实践过程的动态评价;

2.缺乏贯穿单元的学习档案记录,难以追踪素养发展轨迹。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结构化教学策略

(一)目标重构:三维统整设计

基于“大概念”理念,将素养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层级体系:(以《草原就是我的家》单元为例)          |

1.审美感知:辨别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音色特点,感知自由节奏与马蹄节奏的对比。

2.艺术表现:用舒展的手臂动作表现长调旋律,结合筷子舞创编短调节奏。

3.文化理解:分析蒙古族音乐与游牧生活、自然环境的关系

4.创意实践:小组合作设计“草原音乐风情展”多媒体剧场

(二)内容统整:单元主题进阶

设计“文化主题+音乐要素”双主线单元,

例如:主题单元《春天》

1.基础层:学唱《布谷》,感知二拍子韵律;

2.深化层:对比赏析《杜鹃圆舞曲》,理解中外“春之主题”音乐的表现差异;

3.拓展层:创编“春日音乐会”剧本,融合诗歌朗诵、舞蹈与器乐演奏。

(三)任务驱动:创设真实情境

设计“问题链-任务群-成果展”进阶式活动:

1. 问题链:

驱动性问题:如何用音乐故事讲述家乡?

子问题分解:

本地民歌有哪些独特节奏型?

方言对歌曲风格有何影响?

如何改编传统曲调表现现代生活?

2. 任务群:

采访长辈并收集民间音乐素材;

用图形谱记录特色节奏;

小组合作创编“新民歌”并进行展演。

(四)评价优化:贯穿学习全程

构建“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双轨体系:

表现性评价量表(以“创意实践”为例):

1.创新性:能突破教师示范,融入个性化音乐元素。

2.协作性:在小组中承担明确角色并积极贡献创意 。

3.文化适切性:作品体现对地域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

三、实践案例:《欢乐村寨》单元教学为例

(一)单元结构设计

大概念:音乐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核心任务:通过民族音乐《欢乐村寨》的学习,感受村寨文化中的欢乐氛围与音乐特色 。

(二)结构化活动实施

1. 感知与发现:

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打起手鼓唱起歌》,理解音乐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2.比较与探究:

分析村寨生活与民族文化(如节日、舞蹈)差异,探究音乐与村寨生活、名族文化的联系。

3. 创编与展演:

小组合作创编2-4小节的节奏型,用打击乐器(如:鼓、串铃、木鱼)为歌曲伴奏。

根据歌词内容,设计简单的舞台情景剧,表现音乐中的欢快场景。(如:模拟村寨丰收场景)。

尝试用“欢乐”主题的歌词替换原曲片段,表达自己对村寨生活的想象。

(三)教学成效

学生音乐文化理解测试优秀率提升27%;

87%的学生了解音乐与村寨生活、名族文化的联系。

(四)单元反思

俗话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音乐文化,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炼大观念,本单元以音乐的风格差异产生于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与文化语境中为大观念,提取音乐风格差异与地域环境有怎样的联系?不同的文化语境对音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激发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热爱以及传承与发扬?为基本问题,以基本问题打开学生的理解之门。通过单元表现性任务:多渠道感知村寨生活与民族文化差异,带领学生们感受、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下的音乐,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以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存在的不足:素养导向,评价为先。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始终要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教学观,要保持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习评价目标一致性,本单元的课堂设计评价中多为学生自评,教师即时评价,但其实每个孩子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都不一致,所以应该在学习前除了让学生搜集资料外,应该设计一份课前评价量表,直观的了解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程度,从而设计更符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正真做到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四、结论与展望:

结构化教学通过系统化的目标设计、内容组织与评价反馈,为音乐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有效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化单元开发等方向,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文化土壤。以上是我对小学音乐结构化教学的一些粗浅想法与做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实践与完善。愿通过结构化的教学,孩子们的音乐世界能更加鲜活、开阔。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期待,继续谱写音乐教育美丽的篇章。

六、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崔允漷. 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 上海教育科研,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