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杜昕怡
合肥市行知实验中学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较快,青少年在成长中面临较多诱惑、压力,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为深化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现提出家校共育的观点。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与调查法,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了研究,认为家校共育具有构建完善育人体系、强化学生心理素质、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作用。本文从加强家校互动力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支持系统、组织心理教育活动四方面详细论述教育策略,实践证明,家校共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家校共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结合现阶段中学教育现状分析,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较高,探究实用性、有效性教育路径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与应对、生活技能等方面,主要采用心理健康维护与心理行为矫正等基本方法。学校与家庭是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基本场所,建立合作教育机制可实现立体化教育支架的构建,进而在教育对接中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果。
一、家校共育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构建完善育人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不同主体协作,才能在人人育人中构建新格局。家校共育实现了学校与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填补与对接,能为学生提供持续、稳定的心理支持。如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共同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可及时排除负面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进而避免心理问题滋生与发展。双方合作构建了完善的育人体系,在心理知识与育人方法上实现了深度融合。
(二)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家校共育可促进学生心理韧性持续发展,对培养学生抗压与抗挫能力有积极作用。如学校组织抗压抗挫座谈会,家长再结合这一目标实施鼓励式教育,可增强学生面对失败的心理弹性[1]。新时代信息技术与电子设备全面普及,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对初中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可缓解不良信息的影响,让学生逐步形成正面应对舆论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信息辩证与分析能力持续发展,心理素质也会随之提高。
(三)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发展举足轻重,和谐的氛围更利于学生健康生活,能减少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如学校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培训,可增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性,减少部分家长暴力处理问题的可能性。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状态分析,或多或少存在叛逆心理,假如以暴力惩罚,或适得其反。家长以正确、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可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减少矛盾发生,进而避免一些潜在问题,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加强家校互动力度
家校互动目的是交换学生的信息,即心理教师反馈给家长学生在校状态,家长记录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反馈给教师,在信息交换中掌握学生真实情况。互动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形式,以线上为例,学校应定期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将检测信息以微信公众号、心理健康教育群、微博等平台反馈给家长,包括学生在校的情绪、行为、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同样,家长需要将学生的家庭表现生成数据报告,传送给教师。在双方信息共享与互换中,可制定一对一教育计划,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与实效性。以线下为例,应定期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座谈会、家长会等。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话题,邀请心理专家来校指导,分享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与应对方法[2]。或者借助家访了解情况,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增强家校互动频率可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遏制负面心理。
(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课程是确保教育顺利实施的理论依据,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资源,开设特色化心理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学会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在课程开设方面,可嵌入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元素。以中医为例,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强调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通过调理身体来调节心理状态,体现了身心一体的观念。或者将家庭中心理教育成功的案例引入其中,完善课程资源。家长在协助教育过程中,应聚焦于课程资源,同时阅读心理健康相关书籍,或参加心理讲座,补充专业知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制定家庭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与家庭合作中,心理健康课程呈现多元化与丰富性特点。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学校教师与家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应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实现心理教育的宣传,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建立心理支持系统
心理支持系统是辅助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资源,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专家、心理教师、家庭心理咨询等。在家校合作教育中,应建立与完善心理支持系统,辅助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开展与实施。具体来讲,学校应建立线上线下咨询室,采取匿名咨询的方法,保护学生隐私;或邀请心理专家一对一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转移负面情绪、抵抗外界压力等;家庭中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与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并借助沟通、散心、旅行等方法化解。为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学校还可尝试与社区合作,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条件,形成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学校、家长与社区三方应实现资源共享,在数据整合中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教育措施,实现及时干预[3]。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外界教育条件,能助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组织心理教育活动
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远比理论传授更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应联合家长组织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健康心理状态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例如心理拓展活动,邀请家长参与,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个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又如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邀请学生与家长共同欣赏心理电影、心理漫画、心理知识竞赛等,以趣味、新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重要性[4]。或者借助社团活动组织一些探险类活动,如徒步、攀登等,由家长陪同,并融入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等精神。学生在实践中可掌握应对困境的方法,掌握如何借助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增强个人的喜悦感与获得感,对培养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有深远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带来了优势与机遇,教师与家长双方应实时互动,交换信息,掌握学生心理问题。同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借助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其具备应对困境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持续推进,在后期教育中,还需学校与家长持续研究教育策略,对教育现状做出预估,分析教育成果,并做出反思、改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循环,提高育人效率。
参考文献
[1]尤翠蓉.家校共育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实效[J].教育,2024,(22):83-85.
[2]舒先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赋能家校共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4,(21):124-126.
[3]周丹丹.家校共育融合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4,(11):51-54.
[4]王娟.“双减”背景下初中家校共育实践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07):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