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
郑洁
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摘 要】“教学评一致性”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强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学习评价的有机统一。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为例,从大单元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目标设计、活动实施与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实现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要求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任务相互贯通,形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闭环。大单元教学以结构化知识为载体,注重学科本质的整体性理解,为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提供了实践路径。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目标为核心,通过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的动态调整,确保三者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评一致性”源于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以终为始,以评价为导向设计教学目标与活动。其核心逻辑包括:(1)目标导向:基于课标与学情制定可操作的学习目标;(2)评价先行:设计匹配目标的评价任务,形成“目标—评价—活动”的逆向设计链;(3)动态生成:依据课堂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二、大单元教学实践: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为例
(一)整体目标设计:分层细化,指向素养
整体目标设计是实现教学与评价的紧密衔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培养相关的数学素养。具体而言,将单元目标分为基础层、应用层和拓展层,使得教学目标既具层次感,又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1.基础层:学生能识别平移、旋转现象(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推拉的门、风车的转动,让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识别这些几何变换);学生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通过观察各种对称图形,学生能够理解对称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地在纸上画出对称轴)。
2.应用层: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完成图形平移、旋转90°的操作(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过程,强化其操作技能);学生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要求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
3.拓展层:学生能综合运用变换知识设计图案;学生能利用变换知识进行实际的艺术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图形的旋转”课时中设定目标:“能描述旋转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并绘制旋转后的图形”,不仅指向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还促进了他们的逻辑思维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评价设计:任务驱动的多元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指导下,教师需设计任务驱动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1.表现性任务
任务1:利用七巧板拼出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还原指定图案。此任务不仅检测学生对运动特征的理解,还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任务2:设计校园文化墙的轴对称装饰方案。评估学生对称性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设计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2.过程性评价
在进行图形平移和旋转操作时,教师可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使用工具,是否能按照规定的方向和角度进行操作等。同时还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等。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分层作业
设计分层作业,包括基础题、拓展题和挑战题,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1)基础题:判断图形运动类型,如判断某个图形是平移还是旋转;(2)拓展题:设计旋转对称图案,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对称性的运用;(3)挑战题:分析复杂组合运动路径,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活动:结构化设计促进深度学习
为实现整体教学目标,教师应设计一系列有结构的教学活动,通过真实情境导入、探究性学习活动等环节,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1.真实情境导入
教师可以“校园艺术节”为项目主题,提出驱动性问题:“如何利用图形运动知识设计舞台背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如推拉门、风车等中抽象出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数学本质。推拉门的左右移动是平移现象,风车的转动是旋转现象,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为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供了具体的直观形象。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
活动1:平移的奥秘
学生分组操作方格纸上的图形,记录平移方向与距离。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总结出“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化”的规律。教师通过追问“如何描述平移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例如,学生可以用“图形向某方向平移了几个格”这样的语言来准确描述平移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平移的规律,还能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2:旋转的数学化表达
利用钟表模型探究旋转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钟表的指针运动是典型的旋转现象,学生通过观察钟表指针的转动,能够直观地理解旋转中心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的概念。对比 90°与 180°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关系,建立“方向 + 角度”的描述标准。例如,让学生观察指针从 12 点位置旋转 90°和 180°后分别指向哪里,然后用“顺时针旋转 90°”或“逆时针旋转 180°”等语言来描述旋转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描述旋转现象,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活动 3:对称之美
通过折纸活动发现对称轴。学生选取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将其对折,观察折痕两边的图形是否完全重合,从而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在折纸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感受到对称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折纸方式,找出更多不同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枫叶等,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明确的整体目标、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关注教学评一致性,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梁.探究基于“教学评一体”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理科爱好者,2024(03):220-222.
[2]何梦赟.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