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建构:理论、问题与对策
刘睿 尹建华 葛雪菲
邯郸学院,河北 邯郸,056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建构,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劳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本科院校;劳动教育;本土化
课题来源:2023年度邯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3XJJG017)
1 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劳动教育是指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其劳动能力、劳动精神与劳动价值观,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进而为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强调尊重劳动、珍视劳动成果,其教育意义则体现在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力。劳动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在步入职场时能快速适应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本土化构建现状
2.1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地方特色
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仍然较为单一,缺乏针对地方经济、文化及社会实际需求的有效结合。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全国统一的标准化模板,未能充分考虑到当地产业发展、文化背景和经济结构的多样性,课程内容难以与当地实际情况产生共鸣,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地方特色的融入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本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注与责任感,现实中许多院校尚未深入挖掘地方资源,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未能形成有特色、有深度的教育内容,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功能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2实践环节实施不足
在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实践环节的作用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的安排普遍不足。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时主要集中在课堂理论学习,缺乏与社会实际接轨的劳动实践机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不符。劳动教育课程往往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灌输,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与动手操作环节,学生无法亲身实践来理解劳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尤其在一些地方性院校,资源有限,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或实践基地,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机会,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真正的经验与技能。
2.3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一些院校的劳动教育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大多来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领域,缺乏与企业、社会实际接触的经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往往将其视为一项辅助性课程,未能真正认识到其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忽视了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培养途径相对匮乏,部分院校在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方面投入不足,劳动教育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与创新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构建和发展。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建构路径
优化课程内容,融入地方特色
在构建本土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时,应从课程内容入手,深入挖掘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点,融入到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应根据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设立与地方特色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比如,针对某些地区的农业、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设计符合行业特点的劳动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在劳动中理解并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课程内容的本土化构建应注重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紧密对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劳动教育与地方实际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本地社会和经济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要鼓励地方企业、行业协会、社区等合作伙伴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更新,确保课程的实用性与前瞻性,形成区域化、个性化的劳动教育体系,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2加强实践环节,提升社会参与度
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加强实践环节的建设,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本土化发展。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学校要与地方企业、社区及社会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劳动实践机会,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推动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提升其职业能力。对于地方特色行业,如传统手工业、农业生产等,可以在课程中设计相关的实习项目,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方面要组织学生参与地方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劳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与当地政府及企业合作,开展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项目,形成更强的社会参与性,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的本土化与个性化。
3.3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加强劳动教育教师的选拔与培训,确保教师具有扎实的劳动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适应劳动教育的本土化需求,教师应具备传统教育教学能力,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特色,将地方特色融入到教学中。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与行业交流与社会实践,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和社区,深入了解劳动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与实践经验。其次,学校应引进具有地方行业背景的教师或专家,加强校外导师的引导,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校外导师可以是来自地方企业、行业协会或政府部门的资深专家,他们的加入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最后,学校要加大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鼓励教师运用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社会培养符合地方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应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实践环节,并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更好地与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对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展望未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推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冰峰.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 41(5):170-172.
[2] 李冰峰.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长江丛刊, 2023.
[3] 陶芳芳."三全育人"视野下应用型本科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建设[J].知识经济, 2024(9):211-213.
[4] 王悦,郝博群.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及评估机制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4(1):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