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
黄吉祥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中学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
引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标志着地理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深刻转变。然而,聚焦于当下高中地理教学现状,“课时主义”盛行,导致知识零散化,教学活动仅局限于碎片化知识点传授,难以系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此,如何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以摆脱当前教学现实困境,提升育人质量,并契合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已然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优势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以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质,深度契合学科育人需求,展现出显著优势,其主要体现在于:
一方面,相较于传统课时教学来说,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以学科核心概念为锚点,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结构化整合,使学生能够从宏观视角把握知识体系,清晰洞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关联,将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从而有效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知偏差,助力其构建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地理知识网络,利于地理知识学习。
另一方面,大单元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设计空间,教师得以站在更高维度统筹规划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从单元宏观视角出发,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和组织教学实践,切实增强教学的计划性、连贯性。相较于以往“篇幅式”学习,大单元教学减少了知识点的重复讲解,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为学生预留更多自主探索与思维碰撞的时间,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一)整合重构教学内容,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
立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教师需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以单元主题为线索,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构建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地理知识,并提升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为例,教师可围绕“地球的宇宙环境与自身特征”这一核心主题,将单元内容重新梳理,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与“行星地球”两部分内容进行融合,引导学生从天体系统的宏观视角出发,逐步聚焦到地球的特殊性,理解地球作为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行星的本质。在讲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时,也不再孤立介绍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而是将其与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等自然地理过程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太阳辐射是地球外部能量的根本来源,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电离层等产生的影响,也会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从而利用知识间的关联整合,帮助学生构建起“宇宙-地球-人类活动”的完整认知链条,为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原理、提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除整合重构教学内容以外,教师还需设计多样化,且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以发挥单元教学优势,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切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为例,教师可创设单元情境,比如以“城市热岛效应模拟研究”为主体,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小型沙盘、热源以及温度计,模拟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现象,让学生在大气运动情境中,培育地理实践力。除此之外,也可结合本地城市的规划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借助合理布局绿地、调整建筑密度措施缓解热岛效应,强化学生人地协调观,
(三)构建单元评价体系,全面反馈学习成效
在教学评价层面,教师也需结合核心素养导向以及大单元教学模式进行全面优化和创新,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改进与发展,并确保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有效达成。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五单元”为例,教师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过程性评价应贯穿单元教学全过程,观察学生在“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观点与参与性。终结性评价则以单元测试、项目成果为载体,以全面评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同时,在评价内容方面,既关注知识掌握,也应侧重素养发展,知识维度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机制、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关内容的理解深度,能力维度则评估学生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素养维度则聚焦于学生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学生提供立体、全面的评价,明确素养提升方向,从而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立足于核心素养导向进行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碎片化困境,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切实可行路径,同时可从根本上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教学转型。因此,教师需遵循大单元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完善,为培养具有地理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注入持久动力,推动地理教育迈向更具深度与广度的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郑伟涛.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21):119-121.
[2] 曹卫堂,刘杨丹.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J]. 新课程导学,2024(3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