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候建筑设计方法综述
张曦天
南京兴华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 21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进步,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居住环境亦随之优化,享受到了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为了契合这一发展态势,在建筑艺术设计过程中,必须融入人文关怀,坚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全面考量居住者的生活需求。因此,在住宅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有利条件,同时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打造最适宜的人居环境。本文简要阐述了微气候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并围绕室外环境布局、建筑形态构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旨在提升微气候建筑设计的整体品质。
关键字:微气候;建筑设计;方法
微气候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建筑在大气候环境下的气候特点的基础上,也要将建筑所在地的特殊气候特点纳入其中。根据特定的气候特点,对建筑的形式、定位、结构、材料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设计出最适合本地气候的建筑,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人居环境,并符合建筑的节能需求。
1微气候建筑设计概述
建筑微气候设计就是根据当地大区域的气象条件,通过对其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研究,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和提高其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从而营造出适宜的人居环境。微气候建筑的研究与地域化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区别,二者的研究领域和重点都不尽相同。区域建筑主要关注区域尺度的总体建筑,而微气候建筑设计仅仅关注单个区域的建成环境要素,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局部区域的气候特点,对单个的气候因子进行改进和充分利用,例如对建筑朝向、风速、层数等方面的细致研究。而微气候的建筑设计相对于单个的建筑来说,其适用的领域要更广一些。在建筑微气候设计中,设计者也可以通过对建筑形式和材料的选择,使建筑的外在状况发生某种变化,进而达到对室内气候的优化。
2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
2.1选择合理的建筑位置
在我国,对建筑物选址一直都很注重,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选址与建筑物内部的温度、湿度有关,因此,合理的选址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选取室外环境时,要注重建设场地的地理地貌条件,使其适合建设,同时还要将当地的气候、水质、土壤等条件进行全面的考虑,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文化条件。总而言之,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兼顾到总体的生态环境要素,同时也要保证在全寿命内,使其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并且不会影响到整体的生态环境。
因此,建筑师和规划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深入研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确保建筑的可持续性和对环境的友好性。在选址过程中,还应考虑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噪音、光污染以及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潜在威胁。此外,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还应遵循节能减排的原则,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功能性和美观性,还要考虑其对环境的长期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选址和设计,我们能够创造出既满足人类需求又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科学的外部环境设计
在确定了理想的建筑地点之后,接下来的步骤是对外部环境进行周密的规划,这是建筑设计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前提。只有当外部环境条件得到充分考虑和优化,才能确保建筑与其所处的微气候环境相协调,从而提升建筑的整体适宜性和功能性。为了改善微气候环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主要途径:
首先,在小区周边进行绿化。通过种植树木、草地和其他植被,可以有效地净化空气,控制尘埃和污染物的扩散。绿化不仅有助于降低噪音污染,还能提供阴凉,减少地面和空气的温度,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此外,植被还能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宜人的微气候环境。例如,树木的叶面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的上升,同时,植物的根系还能帮助土壤保持水分,防止干燥。在炎热的夏季,绿化带可以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凉爽的避暑胜地,而在寒冷的冬季,适当的绿化也能为小区带来一抹生机。
其次,营造人为的天然环境。这包括设置围墙、假山、水池等景观元素,这些设计不仅美化了小区的外观,还能对周围的气候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围墙可以阻挡强风,为小区内部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环境;假山和水池则可以作为天然的温度调节器,通过水的蒸发和假山的遮挡作用,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同时增加湿度。水池中的水体还能吸引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为小区增添生机,同时,水的流动和蒸发也能帮助调节局部的温度和湿度。此外,水池还可以作为雨水收集系统的一部分,收集雨水用于灌溉绿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这些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我们不仅能够改善小区的微气候环境,还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一个和谐、宜居的居住空间。这样的环境规划不仅考虑了建筑的功能性,还兼顾了生态和美学的需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3合理规划体型设计
建筑形态的设计与规划有助于营造适宜的微气候,例如草原蒙古包、南方斜屋面等,均能满足当地微气候的要求,并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居住需求。因此,在建筑物的形态设计和平面布置上,还应将其所处的区域环境特征纳入其中,根据季节变化,综合考虑不同的生活环境与要素。此外,在建筑设计中,还要注重对通风与采光的考虑。
3建筑本体设计
3.1建筑各部位的构造设计
一座建筑物是由各个部分的设计结构所构成,在进行建筑物主体的设计时,要使建筑物的各个部分,如屋顶、墙壁、门窗等,都要与其功能相符合,并且可以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局部。在微气候环境下,做好各个部分的结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3.2屋顶的设计
屋顶是一种保护结构,同时也是一种避风避雨的功能,在进行屋顶设计时,应对其造型、构造及选材等问题加以重视,并通过多种工况要素对其进行优化。此外,为了实现有效的节能,也可以在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板,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将周围的气象条件对室内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3.3楼板层设计
楼板层设计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楼板层设计除楼梯和电梯外,还可以通过特别的设计来提升内部的微环境,例如英国的一幢大厦,采用循环管道设置于楼板层,既实现了对地面的高效使用,同时实现了夏天的冷热再循环,使房间的气温下降,冬天的时候通过热水再循环来提升房间的气温,达到了对房间的高效调控和节约能源的目的。
3.4建筑外围墙体设计
建筑周边墙体的设计在建筑的内部环境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外部墙体不仅可以起到保温、防潮、隔热的功能,而且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可以实现一些独特的设计,比如:在严寒地区采用三明治墙,在被动式太阳屋中采用多种储热墙(例如:水壁),还有在中东巴格达的建筑,根据地方的干旱性天气,在墙体内设置“风口”等。马来西亚的一座大楼,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结构,叫做“捕风墙”,在大楼的两边各设置一个露台,两边的墙壁上各有一堵防风墙,将外面的风吸进来,再根据窗户的开启程度,设置“空气锁”,实现对房间的通风效果。
3.5合理选用建筑材料
建材的选用在建筑物主体的造型中起着很大的影响,建材的选用还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物所处的微气候。在选材上,要遵循卫生经济的原则,选用适当的建材,更多地使用新材料、新工艺,使其在建筑的设计中得到持续的运用。部分建材用于建筑结构可以实现对微气候的改善,例如采用了新的绝热和防水材料,将其用于门窗等,将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其在采光、遮阳和保温等方面往往比一般的建材具有更好的效果。为此,应积极提倡在微气候环境中应用新建材。
3.6建筑门窗的设计
作为室内微环境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室内的通风、采光以及空气质量。例如香港欣怡园林,其外部空间的构造非常独特,它将内外窗、遮阳与绿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具有降温、减噪、遮阳、美化等功能的综合“生态屏障”。德国科学公园的建筑,其外墙的窗户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景观,它将窗户、遮阳板和立面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具有良好降温、降噪、遮阳和美化效果的“生态屏障”。德国科学公园大厦的设计,是在建筑物的北面设置一扇大型的斜窗,构成一个完整的室内庭院,它可以根据天气的不同,在冬天将窗户全部关上,为室内提供充足的阳光,而在夏天,则将窗户全部敞开,进行通风。
结束语
总之,微气候的建筑设计在国内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综合各种要素,优化室内室外环境,提高室内空间的舒适度。建筑设计师应该增强自己的节能意识,建立起自己的微气候设计观念,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建筑设计师就必须要掌握气候、建筑、物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结合气候情况,进行全面的设计,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之中。同时,也要保持自然的生态环境,在设计中追求自然、高效、经济和生态的思路,把自己从一个传统的设计师,变成一个生态机制的策划者、协调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孙洪波,石铁矛,郭洪华.微气候建筑设计方法综述[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3):171-175.
[2]金虹,金雨蒙.严寒地区城市微气候调节设计方法研究综述[J].建筑节能(中英文),2021,49(12):95-101.
[3]杨小山,赵立华.城市微气候对建筑能耗影响的研究方法综述[J].建筑科学,2015,3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