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江苏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模式的重塑与发展
钱婧
三江学院
作者简介:钱婧(1988年6月-),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产业、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非遗产业赋能。
摘要: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其历史文化悠久,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遗文化面临着诸多传承困境,这使得许多非遗项目逐渐失去活力,甚至面临失传风险。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新媒体技术在江苏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索新媒体在非遗传承中的新路径,有助于形成更加可持续的非遗文化保护机制,为江苏文旅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地方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江苏非遗;“活态”传承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文旅融合视域下江苏非遗的'活态'传承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SJYB0734)
一、江苏非遗文化的概述
1、非遗文化项目的分类与特点
江苏省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宝库,涵盖了多个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非遗文化项目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各具特色,为江苏独特的文化底蕴增添了宝贵的一笔。传统音乐与舞蹈方面,如江南丝竹、苏州评弹、淮阳花鼓等旋律优美、曲调独特、形式多样,反映了江苏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手工艺方面,如南京云锦、扬州漆器、苏州刺绣、宜兴紫砂壶等,技艺精湛、制作繁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传统戏剧与曲艺方面,如昆曲、扬剧、淮剧等,唱腔优美,表演生动,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庆与民俗方面,如秦淮灯会、端午龙舟赛、中秋灯会等,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文化氛围浓厚,展示了人民的生活智慧。
2、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非遗文化在传承模式上存在固化性较强的短板,其主要传承方式依循人传人模式,主要很大程度的依赖于传承人本身,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流失,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传承理念的缺失导致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其次,江苏省的非遗文化展示方式多为线下展览、演出和活动,这些传统方式不仅受众有限,而且传播效率不高。最后,非遗文化的市场化运作尚未完全成熟,许多非遗项目缺乏有效的商业开发和推广模式。虽然一些非遗产品通过市场渠道销售,但整体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有限,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二、新媒体对江苏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模式的重塑
1、创新展示形式
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和广泛的用户基础,成为非遗文化展示的重要渠道。江苏非遗项目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制作和发布关于非遗传承人的相关小视频,如江南丝竹的演奏片段、南京云锦的制作过程、淮剧的精彩片段等。精彩的视频内容和生动的情节展示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短视频平台的快速传播特性,可以迅速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使其扩大传播范围。
非遗文化通过直播平台可以实现实时互动,这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江苏非遗项目可以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线上直播,展示他们的技艺并讲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故事。例如,苏州刺绣的传承人可以在直播中展示刺绣过程,并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仅拉近了观众与非遗项目的距离,还能够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关爱和支持。
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通过三维建模和全景视频,还原非遗项目的独特场景和氛围。江苏非遗项目可以利用VR技术,创建虚拟非遗文化体验馆,让观众通过佩戴VR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例如,通过VR技术重现秦淮灯会的热闹场景,观众可以仿佛置身于灯火辉煌的秦淮河边,体验传统文化的氛围。这种沉浸式的展示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2、增强互动与体验
小程序作为一种轻量级的应用,可以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上快速传播和使用。江苏非遗项目可以开发专门的非遗文化小程序,内容包括非遗项目的介绍、视频展示、传承人访谈等。此外,小程序还可以设置互动板块,如非遗文化知识问答、非遗手工体验教程等,让观众在互动中学习和体验非遗文化。
线上互动体验活动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参与。江苏非遗项目可以定期举办非遗文化线上互动活动,如非遗文化直播节、非遗手工艺制作比赛、非遗音乐和舞蹈表演等。通过活动设计,观众不仅可以观看非遗项目的展示,还可以参与其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举办“淮剧唱腔大赛”,观众可以在直播中听到不同传承人的精彩演唱,并为其投票,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将虚拟信息与现实环境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参观体验。江苏非遗项目可以在非遗文化景点和博物馆中引入AR技术,通过手机或AR眼镜,观众可以看到更多关于非遗项目的详细信息和历史背景。例如,在南京云锦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AR眼镜看到云锦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故事,使参观更加立体和生动。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还使得非遗文化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三、新媒体对江苏非遗文化发展的推动
1、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新媒体平台的热点话题机制可以迅速将关注点集中在特定内容上,江苏非遗项目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将非遗文化项目融入热点话题,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例如,利用“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热门标签,发布关于江南丝竹、苏州评弹的短视频,借助节日、庆典等时机,推出话题挑战,如“#非遗文化节”“#传承人挑战赛”等,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增加非遗文化的曝光率。
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精准定位非遗文化的潜在受众,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和兴趣偏好,推送相关的内容。江苏非遗项目可以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将非遗文化的信息精准推送给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用户群体。例如,通过用户画像,推送关于南京云锦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故事的文章,或者关于淮剧精彩片段的视频,提高受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2、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线上培训和交流活动可以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传承人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江苏非遗项目可以定期举办非遗文化线上培训,邀请专家和经验丰富者进行授课,帮助传承人提升技艺和理论水平。此外,还可以组织线上交流活动,如非遗论坛、传承人沙龙等,让不同项目的传承人在线上进行交流和探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传承人的创新是非遗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江苏非遗项目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鼓励传承人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例如,支持传承人利用现代音乐元素,对传统音乐进行改编和创新,制作适合年轻人的音乐作品。同时,鼓励传承人参与线上艺术创作,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设计,创作具有时代感的非遗衍生产品。通过这些创新,使非遗文化更加鲜活和富有生命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3、促进非遗文化的市场化运作
江苏非遗项目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发和推广非遗文化衍生产品。例如,与电商合作,推出南京云锦的定制服装、宜兴紫砂壶的创意茶具等,通过精心设计和高质量制作,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还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通过这些衍生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为非遗传承人带来经济效益,促进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众筹和电商模式为非遗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途径。江苏非遗项目可以鼓励非遗传承人利用这些模式,进行非遗产品的销售和推广。例如,通过众筹平台,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筹集资金,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支持非遗文化。同时,利用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等,开设非遗文化专卖店,销售非遗产品,提高其市场占有率。通过这些模式,非遗文化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还能更好地融入现代市场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视频传播[J]. 王留群.出版广角,2021(16)
[2] 传统技艺类非遗短视频传播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 张雪倩.科技传播,2024(20)